编者按 12月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甘肃省文联、《芳草》杂志社、译林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青出席会议并致辞。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青在致辞中表示,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甘肃文化和甘肃故事,是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这也是甘肃作家需要在作品中凸显和重视的。《敦煌本纪》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洋溢着青春朝气和雄浑气象的敦煌。希望甘肃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力度、有温度的好作品。
专家们表示,《敦煌本纪》以其宏大的规模、奇崛的故事、缜密的叙述、诗化的语言,提升了敦煌文学叙述的整体水平。小说直指西部精神、历史命运与民族性格等命题。它看似在讲述“敦煌故事”,其实也在讲述“中国故事”。
本报特选编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一部令人百感交集、令人神往的大书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李敬泽
像《敦煌本纪》这样的长篇小说,读的时候确实有一种莽莽苍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觉。它是在建构创造一个广大的世界,在时间中进展,同时在空间中延展。《敦煌本纪》是一个奇观。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包括近代以来的历史之复杂壮阔、中国精神之复杂壮阔,蔚为大观。叶舟在《敦煌本纪》这里选的这个点,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20世纪初这个时间节点,也是我们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关节和缝隙。《敦煌本纪》选敦煌这样一个地方,在这个点上写一部本纪,我觉得是为中国人立本纪,为中国精神立本纪。这里既有叶舟深刻的、深切的情结,同时我觉得在这个选择中,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这个点上反而能够把那个贯通着古人和今人,贯通着古代和现代,贯通我们这个民族的向西的方向和向东的方向,贯通我们民族的那些基本精神、基本气概、基本气质、基本伦理,让我们能够一直走下来而且还走到现在的那些基本东西,有了一个特别壮大、特别自由自在的展示。
所以,看敦煌,看《敦煌本纪》,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在看中国,也是给我们一个看中国的视野。中国之了不起,中国之大,不仅仅是幅员广大,还表现在有敦煌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和精神上的回旋之地,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的来源。
《敦煌本纪》这个名字是如此辉煌,不要看叶舟写的只是20世纪初那样一个空白点,我觉得其立意是在于写我们这个民族根子上、根性上的那些精气神。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令人百感交集、令人神往的大书。
对敦煌文化痴爱迷恋的厚重情结
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光庆
中国作协为甘肃日报主任编辑、诗人、小说家叶舟的《敦煌本纪》举办研讨会,这是甘肃文坛的一个盛事,也是我们甘肃作家的喜事。这是叶舟的荣耀,更是甘肃日报的光荣。
叶舟109万字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荣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甘肃日报干部职工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他的作品有关的一些访谈,一些消息,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在甘肃,在西北,掀起了不小的热潮。这是继叶舟短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之后,他的文学创作达到的另一个新的高峰,收获的又一份特别的荣耀。我深知,这是一位作家长期以来对敦煌、对敦煌文化痴爱迷恋的那份厚重情结,以及对创作所抱有的严谨态度和艺术追求,才有了现在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这部大作。
甘肃日报社非常重视包括叶舟在内的优秀人才的培养,为他们各自的创作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专门为叶舟设立了工作室,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各种条件,支持优秀人才做好文学创作,为繁荣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叶舟是属于甘肃的,更是属于中国的,期待他的下一部高峰之作尽早问世,为甘肃争光,为甘肃添彩。
甘肃文学新的突破、高度和气象
甘肃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王登渤
首先,感谢中国作协主持召开了这样一个对甘肃作家有着特殊意义的会议。
在这部作品的成长过程当中,我知道它一直受到全国文学界、特别是中国作协的高度关注。
对于甘肃文学,甘肃作家们也时常在谈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像总处在一个临界期和临界点,总在试图找见一个突破点,或者说是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或者提升。叶舟的《敦煌本纪》闯进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名单,从这个角度上,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甘肃的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有了新的高度,有了新的气象?答案是肯定的。就这部作品本身而言,我们甘肃写敦煌题材的作家,乃至全国范围内写敦煌题材的作家并不少,作品的数量也非常大。
《敦煌本纪》尽管是史书的叙述,把握和选取的这个点,与我们以往所关注的敦煌的那些围绕盗宝、探险而生发出来的作品,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敦煌本纪》构建了这样一个充满着西部传奇、描述着西部人特殊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的巨大空间,再加上叶舟作为诗人的气质和诗性的写作,用诗化的语言去渲染这样一种他心中的敦煌,尽管这部作品看上去确实很长,但阅读的过程当中,又能时刻感受到一种充沛的气脉。
仿佛一块老玉那样
湖北省文联主席、《芳草》杂志社主编 刘醒龙
《敦煌本纪》的每一个字,都像戈壁滩上被岁月和风沙包浆了似的,仿佛一块老玉那样,有激情,有内涵,更有特质。它的叙事有悬念但不过度张扬,文本很民间却充满了诗性,西部气象与叶舟的个人魅力相得益彰。
《敦煌本纪》的横空出世,再次证明,河西走廊从古到今都是中国文学中雄浑瑰丽、旷广高幽之抒写品格的一个专利拥有区域。凭着骨气与血性,指天起誓,歃血发咒,叶舟将心肠和肝胆炖在了一个锅里,让众多的人物生死共担,以图挽救敦煌之命脉,河西之气血。
《敦煌本纪》一方面磅礴铺排,大气推陈,另一方面又冰雪冷静、星月清明地塑造出了上百个人物,描绘出了之所以称为“大敦煌”的忠勇仁义,血脉风骨。那一件披在黄沙大漠之上、世代相传的血衣,义薄云天的义人可以穿,道貌岸然的小人也可以穿,却终将以一种崭新的敦煌精神,去脱胎换骨,去重新焕发。
《敦煌本纪》作为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首部长篇巨制,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情颂歌,更是叶舟作为当代优秀诗人,用他自己最熟悉的诗性笔法,接续汉唐以来,以敦煌名义,以边塞气节,去体现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学浩然气象的大作。这一点也为纯小说家们如何从俗务缠身中走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属于新世纪的先锋求索提供了一个镜鉴。
译林出版社又多了一部伟大的著作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佘江涛
叶舟的《敦煌本纪》出版后,好评如潮,销售火爆,我感到一阵阵快乐。
尤其是因为在凤凰传媒旗下的译林出版社出版,我更感到了一种持续而长久的幸福,因为伟大的译林社的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群体中,现在又多了一部伟大的著作。
近年来,译林社和我一直秉持着一个出版理念,即世界文学背景下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映衬下的世界文学,它们互为一体,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学的想象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里所呈现出来的复杂人性。在这个理念下,译林社的文学出版,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文学、思想和文化水准之上,译林社的出版标准不会降低,也不能降低。感谢叶舟,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拿得出手的中国文学作品。《敦煌本纪》是河西走廊一带人民生命力的体现,以及对生命的关切;是几代敦煌人所呈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是这种气质的背后,那一种古老而壮美的西北边疆的集体意识,也是这一种意识充溢其间的敦煌故事和中国故事。
一部辨识度很强的作品
《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
《敦煌本纪》是一部辨识度很强的作品,翻开第一页,就觉得跟我们读过的许多小说不一样。它有思想,有人物,有对历史的深入勘探,也有情义,有信仰,是我们想要的。但是,它又好像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么庞杂,这么丰富,这么稠密,同时又是痛快淋漓的,充分释放的,让我们有一种视通万里的感觉。所以,它能够从当代小说创作中跳出来,远不是“不同凡响、气象宏大”所能概括的,还需要慢慢咀嚼。它的辨识度,还来自于有创新,这种创新又是一种充分的回归,就是古人所坚守的那些“信、义,士为知己者死”等价值观念的回归。同时作为一部小说,它以人物塑造见长。
《敦煌本纪》另一个有辨识度的就是语言。它对纯正的汉语的坚守和使用非常有特点,它的词汇是从古汉语来的。比如,一些词序的颠倒,我们都说是“折磨”,它说“磨折”;我们说“解释”,他说“释解”。这就是古汉语当中那种以动词为主,强调动词和名词的作用,非常富有表现力,给人一种古朴有力的效果。
繁复叙事、西部叙事、根性叙事和诗性叙事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 李一鸣
叶舟的《敦煌本纪》是一部大书,一首大诗,篇幅大、体量大、容量大、气象大。作家脚力的跋涉、思想的掘进、精神的远行、笔力的探索,成就了这一部大叙事,令人耳目一新。
《敦煌本纪》是繁复叙事、西部叙事、根性叙事、诗性叙事。我们说它是繁复叙事,因为它确实给人以震惊,体量宏大,茂密丰盛,写就了一片混沌的天地,混沌的事迹。在一部小说中呈现了这么多的事件人物,呈现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内容,一百多万字的宏大体量,四条线索同时推进,讲述了三大家族、祖孙三代半个世纪以及上百个人物的故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历史风云中书写,在时代洪流中表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呈现,将一段历史彻底讲活了,这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
说《敦煌本纪》是西部叙事,因为它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的那一种洪荒苍茫,步步惊心,充满了西部元素和特有的符号,使它具有了很强的西部风格,是为敦煌立传,为西部立传,为生民立传、为民族立传。它的根性叙事,表现在不居于方寸天地,人心追着人心跳动,透过主人公的生活情景和命运境遇,展开的则是对民族文化,对人类生存领域的有力揭示。《敦煌本纪》深刻阐释了舍生取义、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达到了对最深沉的人性的书写。另外,《敦煌本纪》还是一种诗性叙事,语言的诗意,包括画面感、引喻性、节奏感、悲怆感和抒情性,无不令人感叹。
塑造了一种情义的信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杨庆祥
首先,我觉得《敦煌本纪》是最近几年比较重要的一个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最近几年非常重要的收获。它是一个立足西部,辐射中国,同时又立足中国,辐射世界的作品。它的历史的深度,还有地理空间的开阔,在当代文学的书写里面是非常少见的。
叶舟的《敦煌本纪》将中国当代文学长篇小说里面的地理空间,进行了新的开拓。这个地理空间上的辐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对话。所以第一点,我概括一下就是地理即山河,山河即历史。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的评论文章把《敦煌本纪》和《白鹿原》做了对比,认为《敦煌本纪》的地理空间和疆域感,比《白鹿原》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有一幅地图,一幅详细的关于敦煌和整个河西走廊的地图,这对我们理解这个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点,我讲的就是情义即正信,元气即力量。这个作品里面所透露出来的那一种情义,通过像胡家、沈家、索家这三大家族之间对情义、正信的坚守和执著,试图解决一个文化起源的问题,以及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中,不同的思想流派在敦煌的汇合,最后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就是家国天下和个人是一体的。——在这个意义上,《敦煌本纪》也塑造了一种新的信仰,这个信仰是超越宗教的,它就是情义的信仰。
第三点,传统即现代。叶舟的这部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大书,采用的是现代主义里面一个比较经典的叙事手法,即“幽灵”叙事手法,实际上是非常有创造性的现代叙事方式,跟整个敦煌的历史、方言、景观、地理、建筑勾连了起来,既传统又现代,具有了一种未来性。
总而言之,《敦煌本纪》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杰出作品。祝贺叶舟,同时也期待看到他后面的续作。
一经问世,即成经典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汪 政
这个研讨会规格很高。刚才有好几位专家的谈话,其实都很契合我的一些想法,杨庆祥教授说把书中的地图画出来,把编年搞起来,梁鸿鹰先生说把人物表也整理出来,这都是非常好的构想。
在我看来,《敦煌本纪》这部作品,它一经问世即成经典,一经问世即成学问,一经问世即成知识,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大书。这部大书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文学史上将要流传下去,并且也要持续跟踪研究的一个对象。《敦煌本纪》这部书,因为它包含敦煌学的丰富内容,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方向,还可以从好多方面,比如它所涉及的历史的研究,涉及的民间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宗教学方面的研究,当然更可以从我们长篇小说的叙事这个方面去深入研究。我特别敬佩梁鸿鹰老师所说的,对《敦煌本纪》的语言进行一个专题研究。其实,《敦煌本纪》的语言确实非常具有特色,足以给语言学家们提供一个可研究的范本。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万字,用白话汉语,用古代汉语,用方言杂糅在了一起,而且叙事非常节制,基本上是文白相间,极富魅力。
《敦煌本纪》近乎一本百科全书。我认为,《敦煌本纪》的出版是经典化的开始,是成为某一种当代文学知识的开始,也是对《敦煌本纪》研究的开始。
最后,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看到这本书的那一刻的确很震惊,这里面有叶舟的大思考。以前,我总是觉得这一段的苍茫历史,让我们觉得中国的新兴的东西,未来的东西,提供动力的东西,大概在东南沿海,因为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惯性思考之下,我们对于河西走廊,对于丝绸之路,对于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它的根性,不自觉地有了一些遗忘。但是我现在觉得,这样的根性一个是在东南,一个是在西北,这两个轮子都是同等重要的。
看到《敦煌本纪》这样的作品,我就觉得我们南方的作家,在长篇叙事多样化上还需要再做一些努力。我们南方的那种精致、小巧玲珑固然好,但是像《敦煌本纪》这种厚重的、结实的、庞杂的文本,呈现的同样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特质。
贡献了非常独特的经验
《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 石一宁
叶舟的《敦煌本纪》,为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贡献了非常独特的经验。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古老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敦煌集纳了东西方文化的样本,一度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的中心所在。我觉得,敦煌的地域性和复杂性,在相当的程度上左右了叶舟的这部长篇,也包括他之前的一些写作。
《敦煌本纪》写出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这是这个长篇的首要元素。虽然故事涵盖的时间是从清末民初到抗战爆发之前,但是小说的历史纵深感是由人物、场景、情节、语言等细节来决定的。小说以“本纪”来命名,一方面显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也是宣示了以虚构为最高真实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名为文学观,也可以名为历史观,叶舟是以小说为敦煌立传。敦煌是神圣的,为其立传的文字也只能以本纪名之,所以我觉得他这个小说的命名非常得好。
我们看到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作为,不失为个性鲜明的形象,也都带有象征的意味,像索家、胡家和沈家,他们撑起了敦煌历史的天空,创造了敦煌历史的豪壮,这三大家族的是非恩怨和分裂聚合,也象征着进入了近现代以来,敦煌的历史挫折与历史的转型。
这部小说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它清晰的现实感。历史小说和现实感在《敦煌本纪》当中是统一的。丝绸之路是汉代开辟的,“一带一路”倡议却是当代话语,也是一种现实的背景,叶舟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可谓是“一带一路”现实背景下的一次文学尝试。“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现实的,也体现着历史的发展,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敦煌历史,乃至西北历史,有一条连接着当代现实的清晰主线。《敦煌本纪》所展现的善恶冲突、命运沉浮,最后走向了一条阳光大道,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当代复兴。《敦煌本纪》这部历史小说的现实感,我觉得正是来源于此,在这个意义上,《敦煌本纪》堪称丝路文学的重大收获。
这部小说的语言非常值得称道,带有鲜明的风格。这是一种诗意笼罩下文言和白话方言混合的语言,带有敦煌和西北本土的地域气息,也带有历史与现实相混杂的气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