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09日
第06版: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奔小康】

景银山:建设美好家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做了20多年建筑生意,当了4年村支书。从搞建筑到当村支书,景银山干的其实都是“建设”的活。

景银山今年49岁,是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南河村党支部书记。在返乡担任村支书之前,他是一名建筑行业的生意人。

返乡建设好家乡的想法,是他在外面做建筑生意的时候产生的。“在他乡盖高楼,家乡却这么破旧,自己心里不是滋味。”2014年,极大的落差感让景银山决定返乡!

当年开春,村里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景银山通过招标获得了暖泉社项目的建设权。

建设家乡,景银山拼尽全力。他不仅以成本价建设搬迁项目,还给好多手头紧张的老乡垫了建筑款,老乡给他打了一抽屉的白条。在建设过程中,他出资建成了社里的文化广场,还铺就了社里最陡的一条路。

第二年新房建好了,一抽屉的白条没有一户拖欠,全部还清,同时换成了对景银山的信任与感激。

暖泉社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为村里发展开了个好头。2015年,其他的社也相继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

“人家小岗村、华西村能早早富裕,为啥咱做不到?咱的条件差,做不到十分还做不到五分吗?咱们共同努力,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建设幸福生活。”在外打拼多年,景银山深深明白奋斗的重要性。

正如他所说,易地扶贫搬迁后,南河村又迎来了新机遇。2016年省级美丽乡村项目成功落地南河村,500万元的资金投入,让村里道路焕然一新。

有想法、有行动、有号召力,景银山建设家乡的情怀和行动,大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6年,在群众的推选下,景银山先是担任了村主任助理,又在年底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当了村支书,景银山要操的心更多了。

2017年后半年天旱,地里的玉米秆子长的足有两米高,可就是不结棒子。蹲在干旱的地埂上,景银山犯愁了:要是有一岔水就好了。

“红军长征雪山都翻过去了,就不信没别的办法。”景银山不甘心。当时适逢省里鼓励各地进行“三变”改革,景银山打起了村里荒地的主意。

在荒地里挖个蓄水池!挖池、储水,解决旱情。

面对未知的情况,景银山琢磨了两个方案:如果挖出来的是土,所有施工费他付;如果挖出沙子,不就激活了资源,有了更多可能性?

村班子开会商定后,怀着忐忑的心情,景银山张罗着挖起蓄水池。土沙!挖出来的土沙让大伙兴奋不已。

于是,村里将挖出的土沙出售,共获得117万元。“施工花费22万元,蓄水池成本和人工费15万元,给村里16公里道路种植行道树花费15万元,为出行难的阳坡社填沟筑坝花费18万元……”资产变资源,水到渠成。

蓄水池挖好后,南河村铺设了4公里的管道,池水可以覆盖到周围近千亩土地。以前只能种洋芋和玉米的旱地,摇身一变,成了水地,种出了水嫩嫩的芹菜和其他蔬菜,增收达到200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蓄水池的水还让村集体经济多了一份收入。“村民用蓄水池水都是按照最低标准交水费,每年村集体有差不多5万元左右的收入。”

开门红,让景银山在建设家乡的路上,越走越有劲,继续修建未硬化的村道、进行村庄绿化、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做生意赚了钱,儿女听话日子好,这个岁数了还胡折腾啥?”一路走来,这样的质疑就没断过。

“人都说我傻,我觉得,我是个党员,就是要‘傻’,人一辈子各有各的喜好,我就喜欢干多余的事情,把我们家乡建设好。”

“只要心里有群众,眼前有方向,努力一定不会白费。”景银山和村干部们又开始张罗着进行绿化、发展产业、修建村大门……

2019-12-09 【脱贫攻坚奔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163050.html 1 景银山:建设美好家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