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04日
第11版:文摘

烧砖艺术

翁偶虹

七八十年前,电影、话剧、歌剧、评剧、舞剧在北京艺坛上还属于空白的时候,戏曲独占春色,京剧尤为领先。很多人陶醉于京剧的艺术魅力。欣赏之余,口摹其声,手制其容,社会上涌现了许多“票房”和各种形式的戏曲手工艺品。他们制作出来的单个人物形象,叫“戏人”,由单个的人物形象组为整出戏曲叫“戏出”。所谓“戏出”,就是一“出”戏的意思。

这些“戏出”作品,都是民间的手工艺人,娴于戏曲,癖于戏曲,从兴趣出发而发展为艺术商品。其中最使人惬意而引起甜蜜回忆的,谁也不会料到,是当时一个铜元一包的“烧砖戏出”。当年一块银元,兑换四百六十个铜元,一块银元就可以买到四百六十包“烧砖戏出”。

一个铜元一包,并不是货郎担上作为戏曲艺术品售与京剧爱好者或作为“玩意儿”卖与儿童的价格,而是货郎从晓市上趸来的价格,也就是“烧砖戏出”制作者的批发价格。货郎担上的售价,则是两个铜元或三个铜元,利润很大。就以售价而论,两三个铜元,在当时也属于低到九渊之下的细微之资。而“戏出”的艺术价值,却在九天之上,与价格成为反比例。

“烧砖戏出”是用上好胶泥,范型于“模子”之中,磕出原胎,再借用土窑的烧砖技术,入窑烧固后,按舞台上人物的扮相姿态,精致而忠实地敷以彩色,罩以鸡蛋清,光华绚丽,细巧可喜。每出戏,选十个个体为一包,所以货郎担上称之为“包人儿”。每一包的十个个体,叫“十件儿”。

每包的组织方法,是大戏择要而选,小戏补景而凑。例如,《失街亭》的十件儿,是诸葛亮、马谡、王平、赵云、马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两个老军。实则戏中还有两个童儿、双方龙套,限于十件,不能入选。

当时把这种价钱极微的“烧砖戏出”,视为儿童的玩意儿,实则在社会交易的流动中,无形地为京剧艺术扩大了影响。在京剧爱好者的鉴赏之下,它等于是富有资料价值的戏曲艺术精品。天赋戏缘的我,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当时还不懂得什么叫艺术价值、资料价值,只从占有欲出发,尽量地省用“饽饽钱”(当年家长给儿童的零用微资),每天在“打糖锣儿的”货郎担上,买而又买,务求其全。

(摘自《春明梦忆》,北京出版社出版)

2019-12-04 1 1 甘肃日报 c162292.html 1 烧砖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