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萍
近几年,甘肃从实际出发,推出重大举措,推进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甘肃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总体看,我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呈现正态分布,都在不断增强。农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主要是来自相较于过去的收入和消费,现在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对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认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为了持续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帮扶政策要进一步精准到位。由于近年来农村整体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非物质因素开始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拥有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等。当地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能因为群众较高的幸福指数就忽视其生活质量的改善。若要继续保持并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政府需要实地考察农户的生活情况,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到每一类农户的帮扶政策。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户贷款的门槛。当地政府应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鼓励小额信贷、民间资本、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农户通过跨时期收入转移满足其生计投资的要求,降低农户贷款门槛,从而为实现生计多元化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农户拓宽外出就业渠道,增设更多符合农户生计需求的农村社团组织,帮助农户扩大就业途径,满足其金融资本的有效积累,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幸福指数。
重视农村医疗制度和公共设施建设。农户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其健康风险有极强的关联性,当地政府应努力控制并降低相应的健康风险。农户健康意识较低、长期忽略自身的健康是造成农户面临各种疾病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农户遭受意外伤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或失业期间生活拮据时,其所承受的医疗费用严重超出了贫困农户的承担能力,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开展以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农户提高自身的健康防护及维权能力;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鼓励多元化渠道(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控制降低社会风险。当地政府应努力控制并降低相应的社会风险,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农村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减弱,而且农村邻里关系、土地流转、民事纠纷等矛盾时有发生。政府部门应考虑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联合保险单位讨论适合当地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办法、强化农民参保意识,拓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
解决好家庭代际之间的互助支持问题。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背景下,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影响农村居民生活与工作方式、社区文化和经济状况。城乡空间居住距离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家庭代际之间的互助支持,即使“隔代照顾式”随迁和“女儿养老”的家庭功能自适应调整亦难以扭转变局。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拓展本地就业平台,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吸引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树立代际良性互动频繁、代际支持良好的家庭典范,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生活,全面提高农户的幸福感。
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各州市的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这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形势不相符合,我省应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流动制度机制,支持律师事务所建设,鼓励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到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达地区法律服务机构通过对口援建、挂职锻炼、交流培训等形式支持我省法律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引进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的政策扶持,持续推进“1+1”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支持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开展远程法律服务。
(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