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第04版:甘肃新闻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⑲】

行鼓敲响“黄河神韵”

(接1版)

要了解韩城行鼓,就不能不走进龙门镇,走进西原村。龙门镇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西原村也是韩城行鼓的发源地。4000多人的大村子里,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行鼓表演。每逢婚丧嫁娶或节日,行鼓表演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保留项目。

龙门镇镇长王根深介绍说,龙门镇是个工业重镇,工厂多,好就业,很多群众都在附近的企业里打工,“工作之余耍耍行鼓,不仅是种娱乐方式,也是提升精气神、凝聚人心的文化活动。”

西原村文化大舞台的旁边有个院子,门口写着“幸福大院”。村里的近百名老人每天在这里享受现代化的“日间照料”。茶余饭后,听到行鼓排练和演出,“幸福大院”的老人们跑得比谁都快。

“我们村人人都会演行鼓,要不是岁数大了身体不便,我也能上台表演。”71岁的村民陈维学笑着说。

行鼓之于西原这样典型的中国农村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让群众老有所乐、少有所学的文化符号。这些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韩城行鼓,做了许多保护和发掘工作。值得庆幸的是,与一些非遗技艺面临失传境况不同,韩城行鼓有着很好的传承和发展。2008年,韩城行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强秀梅是土生土长的西原人,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行鼓表演,虽然年纪轻轻却也已经有20年“鼓龄”。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但只要是村里通知行鼓表演,想方设法也要参加。

“行鼓在黄河岸边传承了几百年,不能到我们这辈人手里弄丢了。”强秀梅说,“今年,西原行鼓队不仅前往丹麦进行演出,前不久还在北京世园会现场进行表演。”

从二三十人的小型表演,到四五百人的大型表演,从香港回归庆祝活动,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从英国到俄罗斯再到丹麦,韩城人和他们的行鼓舞出了自己的风采,奏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旋律。

有底蕴、有自信,有成熟的保护和传承创新机制,韩城行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据了解,目前韩城的专业行鼓队员不下3000人。数十个专业演艺公司,正在探索韩城行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带动群众投身文化产业,用黄河文化铺就一条创新的增收之路。

如今,韩城不仅村村都有鼓队,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还联合韩城市职业中学、龙门镇西原小学,让行鼓走进课堂,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行鼓队员。行鼓也已经成为当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2019-12-02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⑲】 1 1 甘肃日报 c161841.html 1 行鼓敲响“黄河神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