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02日
第01版:要闻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⑲】

行鼓敲响“黄河神韵”

黄河岸边,韩城行鼓队鼓声铮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杨唯伟

关中汉子一袭红衣鲜艳如火,敲起鼓来仰面朝天如痴如醉;女子则手执彩绸花竿,随着鼓点摇曳舞动。令旗挥舞,鼓阵排开,锣鼓齐鸣,强劲铿锵的鼓点如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气势恢宏,花竿合着鼓点在阵中翻飞,阳刚与阴柔并济,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11月21日上午,金色的阳光洒在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的黄河岸边,采访组在这里邂逅了一场韩城行鼓表演。风劲鼓声连岸动。800多年来,这种起源于元代初期的军鼓表演,不仅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激励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黄河儿女奋发向前,更是演变为当地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脚步铿锵,乘上“一带一路”的快车,从黄河岸边走向世界舞台。

紧闭双眼,神态如痴如醉,脚下却不乱方寸……虽然已值古稀之年,“老把式”程好学只要耍起锣鼓,就会进入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据介绍,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是从元朝军队的马上打鼓演变而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打鼓时鼓手似骑马又似醉酒的舞姿。

“这就是咱关中人骨子里带的精气神。锣一响、鼓一敲、嗓子一亮,烦恼都抛在脑后,浑身上下都是劲儿。”程好学说“醉鼓”才是行鼓表演的最佳境界,因为在韩城人眼里,哪怕天下锣鼓表演成千上万,也没有哪种锣鼓能敲出韩城行鼓独有的鼓韵。

据记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有记录的鼓谱就有几十种,各有特色,各不相同。比如《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逼真形象;而《上坡》则是鼓队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气势雄浑地体现出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粗犷热烈。

从七八岁开始到现在,程好学已经练了60年的行鼓。从黄河岸边的沙滩到北京奥运会的暖场表演,他见证了韩城行鼓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为韩城乃至陕西省“文化名片”的历程。   (转4版)

2019-12-02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⑲】 1 1 甘肃日报 c161812.html 1 行鼓敲响“黄河神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