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所谓“小雪气寒而将雪矣”,而对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区而言,则迎来了深化合作的春天。
当天,甘肃省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美丽的呼和浩特市签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标志着两省区合作结出了新的丰硕果实。
根据协议,两省区将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广泛合作、紧密对接、市场主导的原则,在9个方面推动双方交流合作向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昌—乌力吉、巴彦浩特—武威等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两省区铁路互联互通,提升航空运输通达和保障水平,加强区域通航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争取加密兰州—呼和浩特民用机场航线,增加重点城市航线。
——深化经贸交流合作。加强两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领域合作,推动两地特色农牧产品组团发展,建立甘蒙口岸合作机制,以全国通关一体化为依托,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两省区新区、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开放平台间的交流对接。
——推进特色产业合作。加强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和内蒙古重点发展产业合作,提升两省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广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技术和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等关键技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及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控制水平。开展煤炭流通领域合作,积极引导两省区钢铁、铝镁铜、稀有金属冶炼和加工企业开展合作、协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数字产业、中药蒙药领域等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深化农牧林业合作。加强两省区之间的牧场管理、畜种改良、草地保护利用、特色林果等方面合作。以金昌奶绵羊产业、伊利(武威)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等项目为依托,共同打造和创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马铃薯产业链互补项目合作,共同做大做强两省区马铃薯产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探索构建合作共治的跨省流域保护长效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合作,加大跨界流域污染防控力度,共同争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切实加强森林草原保护及防沙固沙领域合作。
——拓展科技教育合作。推动两省区高校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多领域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坚持产学研结合,共同服务两省区重点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建立两省区文化和旅游部门间合作机制,提升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共塑蒙甘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节会互参,资源互补,大力发展跨境旅游,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拓展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健全完善两省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信息通报机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酒泉市中心血站与阿拉善盟中心血站建立血液调剂长效机制。
——维护团结和谐稳定局面。加强两省区城市间交流合作,推进酒泉市、阿拉善盟和金塔县、额济纳旗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