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父亲是个读过三年私塾的农民,深知学文化的重要性。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我拿着成绩报告单让父亲看,由于语文、数学考了双百分,父亲很高兴,摸着我的头说:“儿子,好好学习,将来爹供你上大学。”从此,“上大学”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梦。
上世纪60年代,大部分农村学校条件都比较差。小学一年级我是在邻村上的,二年级就回到本村了,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学生,又是白手起家,好多活都要师生自己干。由于有那个“大学梦”的鼓励,加之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学习上我一直很努力,学习成绩经常在班里名列前茅。学校决定让我跳级,从二年级直接跳到四年级。四年级第一学期一次数学测试,我得了70多分,这是我上学以来从未有过的,当拿到成绩单时,我流下了眼泪,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从此以后,我不仅在思想上经常提醒自己,而且在行动上也迈开了加倍努力的步伐。经过几个月的拼搏,到期末考试时,我又成了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
1968年秋,经过贫下中农推荐,我上了公社农中。当时全校只有40多名学生,老师队伍参差不齐,既有大学生,又有中专生,还有一些只上过初、高中;学生队伍也是鱼龙混杂。面对这种现状,加之当时全国高校都停止招生,看来我上大学是没指望了。
1970年初,我被选到公社当电话员,当时只有14岁,干了两年多,又去当广播员。在这几年时间里,除了干本职工作,我一直坚持练字、读书、写日记。1975年初,我被招到市广播站(广播电台)任记者,为我提高文字写作水平提供了良好机遇。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白天跟着师傅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采访,晚上回来后就抓紧写稿件,并仔细琢磨师傅和站领导的修改意见。不仅写文字较短的消息,而且也学着写一些篇幅较长的通讯,有时还采写一些人物专访,录音通讯等。同时,注重研究写作技巧,认真学习一些著名记者的范文。在师傅们和领导的细心指导下,经过自己的潜心努力,我的文字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977年秋,那个令千百万中国学子翘首以盼的时代来临了,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喜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也重新燃起了我的“大学梦”。我利用工作之余,踏上了迎接高考的征程。这年冬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成绩下来后,不好,但也不差,可以上大专,教育部门让我重新报考志愿,我放弃了。
经过这次高考,我感到要圆“大学梦”差距实在太大了,必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于是,我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在学习内容上,总的想法是全面复习,重点突破。我把当时的初、高中课本全部找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每门课程都按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进行整理,仅学习笔记就写了几大本子。在学习方法上,一是坚持自学为主。二是做到熟稔于胸。就是通过自学,既要对每篇课文、每个问题的内容、含义深刻理解,又要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这些重要内容死记硬背。我知道自己的底子差,无法和那些正规上过高中的考生比,只能下笨功夫、死功夫。三是请人解疑释惑,就是对一些实在弄不懂的内容,整理出来之后,专程去请教别人。在学习时间上,我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白天没时间,便利用晚上;上班没时间,就利用饭前饭后的空余时间;正常日子没时间,就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候。每天清晨当别人还在睡觉时,我已起床开始用功了,中午当别人饭后闲聊时,我便躲到一边去看复习资料了,晚上,当别人在喝酒打牌时,我已经在桌前认真读书了。当时,单位的树荫下、城郊的河滩上、下乡的交通车里都成为我学习的课堂。常常是白天要下基层采访,晚上要写新闻稿件,之后我才能干自己的事,一直到深夜才能休息。
就这样,我整整拼搏了两年。这两年,是我人生路上最辛苦的两年,是我获得知识最多的两年,也是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的两年。1979年那个金色的秋天,我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当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踏上去兰州的火车时,我深切地感到,我人生的新阶段、新征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