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第05版:甘肃新闻

【脱贫攻坚奔小康】
【对口帮扶 情暖陇原】

新改变 新生活

——临洮县超大智慧农场探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俺种了几十年的地,没想到,地还可以这样种,点一点手机,就能给菜浇水施肥。”临洮县新添镇嘴头村贫困户杜芳玲在孙家村超大智慧农场打工将近3个月,她说这种种菜方式是她有生以来见到的最稀奇事儿。

临洮县的超大智慧农场,是今年初经福州市仓山区委、区政府牵头,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落地临洮县的项目之一。4月,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联合甘肃西部农耕农业发展公司,与临洮县签订2万亩高原夏菜合伙种植基地建设协议,通过整治抛荒山坡地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分别在太石镇太石村、新添镇孙家村建成2个智慧农场。

目前,超大智慧农场按照“超大集团+村集体+贫困户+农业企业”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实现就近就业,太石村和孙家村每年可实现土地流转固定收益80万元。租金收入、劳务收入、股东分红和资产收益等多种收入叠加,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民收入渠道。

走进孙家村超大智慧农场的智能管控室,水肥一体化设备“跳”入眼帘,砂石过滤器、双叠片反冲洗过滤器、容量1000升的施肥桶整齐排列。进门右手墙壁上悬挂着65寸的显示器,点一点鼠标,当天的气象条件、土壤墒情、酸碱度、养分等信息即可一目了然。

临洮超大智慧农场的负责人何灿德介绍,通过他们手机上的APP系统,可以精确地知道每一块土地的“健康”状况,根据土壤湿度,机器可实现精准滴灌。“你看,我们的管道上都有这样一个一个针尖大小的眼儿,避免了大水漫灌。”超大智慧农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手托着灌溉管道说,在夏季蔬菜生长的旺盛期,每次滴灌大约持续1.5小时,确保蔬菜“喝”饱水,有效利用水资源。

为规范绿色蔬菜种植,超大智慧农场将相关生产操作规范装裱悬挂,要求员工们严格执行。种子筛选、种植间距、肥料的使用密度等,都严格要求,不能有半点差池。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杜芳玲说,以前在自己家里种地,比较随性,看天气,跟着习惯来,从没有想过什么品种好,施肥也没有这么精确。到头来,辛辛苦苦种的菜却卖不上好价钱。

自打在这里打工后,杜芳玲不仅有了3000元的月收入,更重要的是长了见识:“我们种大白菜,农场却种娃娃菜,别看娃娃菜个头小,但能卖上价钱。”她琢磨着,明年在自家地里也种上新品种,城里人喜欢吃啥就种啥。虽然这位农村妇女说不出市场营销的大道理,但其中的奥妙,她似乎也懂得了几分。

新添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但是农户们各自为营,分散经营,往往是上一年啥菜卖得好就种啥,价钱时高时低,菜农收入没有保障。

“你看,我们的农场配备了5个垃圾箱,农田里的废弃膜、塑料瓶要求农民随时回收到垃圾箱中,要爱惜农田,保护环境。最初他们没有这个习惯,需要我们不时地提醒,现在他们的意识已经树立起来了,能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何灿德说,“我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给临洮农民打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也让这里的百姓学会运用高科技方法种地,接受新思想,有经营意识,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行走在这片黄土地上,天空湛蓝如故,而在这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正悄然地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新变化……

2019-11-25 ——临洮县超大智慧农场探访 【脱贫攻坚奔小康】
【对口帮扶 情暖陇原】
1 1 甘肃日报 c160662.html 1 新改变 新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