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1月20日
第08版:甘肃新闻

【爱国情 奋斗者】

从“耳顺”到“古稀”的志愿人生

——记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翟乃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11月9日,67岁的翟乃越作为甘肃获奖的唯一个人,喜获第十一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个人荣誉称号。

这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11年的坚持,是累计志愿服务4777小时、讲解1663场、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的“铺路”。此外,翟乃越还先后荣获甘肃省博物馆“优秀志愿者”称号、“牵手历史—全国十佳志愿者”提名奖、“甘博十年功勋志愿者”等。

“我是省博60名首批志愿者的一名”

2008年3月,随着“三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博物馆参观人数呈“井喷式”增长,专业讲解员常常“捉襟见肘”。

斯时,正在医院照顾父亲的翟乃越在兰州晚报看到省博的一则招募信息。翟乃越是杭州人,名字中的“越”即代表出生地。甘肃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着56岁、接近“耳顺”之年的翟乃越,犹豫再三之后下定决心报了名。

没想到,从400多人的报名者中胜出,成为省博首批60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只有6个人”。

“一周一次,每次从早上9时到下午4时,有时间会多来。”翟乃越说,当时,省博还为志愿者提供10元的午餐补助,可大家都不要,“因为不做志愿者也要吃饭啊”。

到了省博,才发现,甘肃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彩,令人“炫目”。

“如意甘肃,诗意彩陶啊!”翟乃越最初主要讲解“甘肃彩陶”。陇原大地,彩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的彩陶数量巨大、器形丰富、纹饰精美、工艺精湛,极具艺术性。其中,尤以马家窑彩陶最为闻名,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高峰,在世界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被公认为世界“彩陶之冠”。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回纹双大耳彩陶罐”等精美彩陶,个个都是先祖的智慧印记,都是先民的生活写照;羊纹、鹿纹、席形纹、菱格纹等各样纹饰里,也都隐藏着厚厚的历史,和说不完的故事……翟乃越讲解给观众听,也讲给自己听;打动观众,也打动自己;让观众徜徉于美好的文化记忆里,也让自己沉醉在无与伦比的文化海洋里。

“在博物馆的时光总是很快乐。”翟乃越告诉记者,当时,自己长期在医院照顾偏瘫的父亲,加上医院里病人多,负面情绪多,常常身心俱疲,容易烦躁,没有宣泄的出口;而在博物馆做志愿者,总能收获观众的微笑和掌声,一下子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回去后,又能更好地照顾父亲了”。

“父亲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

“父亲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采访中,翟乃越多次提到父亲,在她眼里,父亲是伟大的。

1939年,时年18岁的父亲,家中独子,投笔从戎。1958年,已是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的父亲主动报名,来到兰江冶炼厂,成为一名铝厂工人。全家跟随父亲,从杭州西湖边的省委大院,一下子到了荒郊僻壤的篱笆大院,翟乃越不理解,弟弟更是死活不进篱笆院门,哭着喊着要回杭州。

1965年,父亲再次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兰州。从江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住的是旧厂房的宿舍,条件更差了,14岁的翟乃越很不适应,口鼻流血起皮,大着胆第一次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告诉她,他见了毛主席,毛主席说:“三线建设上不去,我睡不着觉。”

翟乃越似懂非懂,慢慢适应西北的风沙和气候,成了一名兰州人。

1994年,42岁的翟乃越从兰州钢厂650分厂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因为早年曾跟随舞剧《丝路花雨》、87版电视剧《红楼梦》化妆师的杨树云学过化妆,翟乃越顺利应聘成为一名外企的化妆品销售、培训人员。在兰州钢厂一个月撑死两三百元工资,可没想到,做销售一次就能挣5000元,这让翟乃越大吃一惊,也反思,“任何改革都会有牺牲,但必须勇敢面对,激发自己的潜力。”

2000年,母亲胆结石住院,翟乃越辞职专心陪护。等母亲好些了,翟乃越参加了省妇联的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班。因为销售的经历,翟乃越表现出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管理能力;毕业时,受省妇联邀请,直接从学员华丽转身为培训师,一直到2008年。

这8年时间里,翟乃越培训了无数家政人员,深受学员的喜欢。因为自己也曾下岗,也曾再就业,她懂得大家,交流、沟通能“走心”,到如今,她还忘不了庆阳的文冬梅。

那时候,文冬梅和丈夫双双下岗,不仅大学生、国企干部的光环不复存在,连生活也无着无落。文冬梅怨丈夫没本事,气得丈夫“逃”走新疆;当孩子要买一双白球鞋,也无能为力时,文冬梅彻底崩溃,把孩子送到姥爷处,吞下一瓶的安定片。

或许安定片是假的,或许命运使然,三天后,文冬梅醒转过来。打算再服安定片的文冬梅拗不过父亲,去听了翟乃越正在庆阳举办的一堂培训课。

课后,文冬梅主动找到翟乃越,把经历告诉了她。翟乃越耐心劝说,告诉文冬梅,“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好好走今天的路,寻找明天的新生活,你一个大学生还能没事做?想想父母儿女,调整心态,做家政总可以吧。”

当晚,文冬梅第一次给远在新疆的丈夫打电话,丈夫说:“听到你这么温柔的声音,我恨不得立刻回来。”

第二天,翟乃越再见到文冬梅,已是春风满面,像是换了个人。文冬梅感谢翟乃越,可翟乃越说:“我只是外因,你才是内因,要感谢你自己!”

“做志愿者,我是受益者”

2011年,翟乃越开始讲解“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随着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翟乃越愈加懂得南梁“两点一存”的伟大意义,更加明白了俄界会议还有腊子口、榜罗镇、会宁会师等的重要性;了解先烈,更是“看一个先烈,留一次泪”。

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讲解时自然带着更多感情,翟乃越的讲解,特别有感染力。

比如,讲解罗云鹏时,翟乃越总要唱一首《大豆谣》,“这里有故事”。

罗云鹏,1938年初被派到兰州,担任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后被捕入狱,于1946年2月25日在兰州大沙坪慷慨就义。其女罗力立出生仅八个月,就随被捕的父母进了监狱。不幸中的万幸,罗力立与“西部歌王”王洛宾同在一个监狱。王洛宾就时常教罗力立这个“忘年交囚友”唱歌、跳舞,成为监狱里难得的“冬天里的一抹春天”。

有一次,4岁的小力立竟然吃到了一颗大豆,她兴奋地告诉王洛宾,“又香又脆,太好吃了”。王洛宾心里特别难受,再也控制不住,在牙膏皮上即兴写下《大豆谣》:“小莉莉有志气,妈妈的哭声莫忘记。长大冲出铁大门,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奶奶还要唱歌呢。”小朋友总是听得很认真;

“感谢你工作在我党群众第一线。”一位90多岁的上海观众,坐着轮椅听完讲解,拉着她的手,流着泪说;

“奶奶,我会唱国歌。”小小的女孩就唱起国歌;

“您能再念一下王孝锡烈士的遗书吗?”一名河北观众两度听完翟乃越的讲解,自己又对着手机把遗书录下来……每每如此,翟乃越总是泪流满面。

“只有用心讲述他们的故事,才对得起先烈和父亲。”翟乃越又想起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总是在听到《抗大校歌》《军民大生产》时瞬间安详的样子,“血脉中传承的信仰力量,太伟大了。”

“讲红色甘肃是震撼人心的,讲红色历史让人充满力量,越讲越年轻。”别人都说翟乃越看上去完全不像67岁,她说,“志愿工作让我自豪,更让我幸福。”她忘不了,父亲“一天三顿饺子,不穿补丁衣服”,母亲“不裹小脚、有书读”的“幸福标准”,她更记得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对未来的梦想,如今“我们是生活在先烈的梦想里了!”

“热爱、奉献,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当初,选择做省博志愿者的时候,翟乃越给自己定了个“20年”的目标。如今,10年悄然而逝,有着家人支持的翟乃越依然会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依然会头顶水瓶、口咬铅笔练站姿……

2019-11-20 ——记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翟乃越 【爱国情 奋斗者】 1 1 甘肃日报 c159815.html 1 从“耳顺”到“古稀”的志愿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