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1月18日
第04版:甘肃新闻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

编者按 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近年来,甘肃气象部门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重点,努力做好“黄河文章”。近日,甘肃新媒体集团记者分赴甘南、临夏、兰州、定西等地,探寻气象科技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新探索、新气象,采写了一组甘肃气象的“黄河故事”。

高原问天,欲邀云水润草原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通讯员 倪永强

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高级工程师李维红(左二)介绍观测到的风云数据。

甘南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又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如何洞悉这一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气候资源,保护其生态,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深秋时节,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里,大气边界层研究专家岳平正坐在电脑前一边看着数据,一边拿起笔对重要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他指着一组数据说:“这些数据都来自甘南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

岳平介绍,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位于玛曲县西南部,海拔3471米,是甘肃省海拔最高的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保护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探索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源于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单位,依托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和试验。

为了揭示该区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010年,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和玛曲县气象局,在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联合设立大气环境与湿地生态观测与试验站,布设了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蒸渗计等观测设备。

“这些设备都不寻常,其中,微波辐射计是甘肃唯一一台,它能根据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观测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水汽以及液态水含量等变化。”岳平介绍,这个设备可观测地面以上至9000米高空大气水汽变化,进而推算可降水的潜力有多大、概率有多大,不仅能进一步提高高原、山区等复杂地区短期临时强降水预报的准确率、提前量,促进防灾减灾,还有利于判断人工增雨作业的可行性。

为了更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17年,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在玛曲县再选新址安装了边界层梯度观测系统,并利用无人机开展了草地生态系统遥感观测。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观测室主任全程参与了该基地的建设。在这些基站和观测系统的支撑下,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气象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玛曲地区水汽来源及通道,基于此,研究团队探明了玛曲地区不同等级降水多时间尺度的气候特征,以及层云、对流云的天气背景,给出了适合人工增雨的云况特征以及天气形势,为人工增雨作业催化部位与时机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近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探索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是个世界难题,也极少有国家和地区开展。甘肃气象部门深入玛曲展开一系列天地观测与科研、试验。在多项技术支撑下,利用飞机或地面对玛曲空中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能使玛曲地区的年降水量增加10%以上,对保护玛曲草地植被和黄河水源补给能力,增强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湿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区域高寒草地和黄河首曲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人水相宜,渭河源头清如许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通讯员 倪永强

清澈的渭河从渭源县城流过。

10月24日,甘肃渭源迎来了一场秋雪,空气格外清新。渭源县气象局局长齐晓声在渭河源头俯下身,捧起河水说:“你看,渭河源头的水多清啊!捧在手里都能映出天上的白云!”

齐晓声话音刚落,黑鹰沟村党支部书记苏保平接着说:“这些年,我们村连生火做饭都用上了太阳灶,大家生活中处处都在保护河道,渭河源能不美吗?”

提起渭河,人们往往会想起“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千百年来,人们用泾河与渭河相汇后清浊不混的自然景观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山海经》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发源于甘肃渭源鸟鼠山的渭河一路披山成川,蜿蜒前行。受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渭河源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站在黑鹰沟村口的渭河桥上,苏保平指着林水丰美的开阔河道说:“你看看,现在渭河源头的河道多美!堤坝、桥梁、道路和水草样样都是风景,外地人来了都说我们生活在山水画里。如今,谁破坏河道,我们就跟他过不去!”

这一变化要从始于十多年前的气象扶贫说起。2002年底,在国家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中,渭源县五竹镇黑鹰沟村成为甘肃省气象局联系帮扶村。在甘肃省气象局持续五年的帮扶下,黑鹰沟村从一个不通路、不通水、连做饭都要上山砍柴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渭河源交通便利、人水相宜、风景秀丽的脱贫村。

如果说扶贫改变了渭河源区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渭河源区的生态保护,那气象部门利用气象现代化成果观测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新趋势,并通过合理开发云中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则有效提升了渭河源区的水源补给能力。

定西市气象局原局长、现任定西市气象局调研员的江少波已经在定西气象部门工作了30多年,他谈到定西在推进生态修复尤其是保护渭河源区所做的努力时认为,在定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增雨比防雹更重要!

渭源县年降水量呈现连年持续增加态势,这除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外,多年的人影作业也功不可没。据渭源县气象局统计,近30年来渭源县年均降水量为504.7毫米,2017年年降水量541.2毫米,2018年年降水量623.7毫米,2019年前10个月降水量已达484.1毫米。

江少波介绍,为做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2016年在定西市的支持下,定西市6县1区都配备了人影增雨发射架和车辆。目前全市已经建立205个地面区域气象自动站,覆盖所有乡镇,尤其是渭河两岸的乡镇。

让江少波感到高兴的是,定西市气象局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已经启动建设了甘肃省第一部双偏振天气雷达工程,该雷达初步选址通渭县牛营大山,观测范围可以覆盖定西全市,实现实时观测。

采访结束后,记者漫步渭河源区,一路走一路欣赏美景,只见道路、桥梁、村落在渭河两岸相得益彰地分布、延伸,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渭源的生态自信、生态自觉。

智慧气象,黄河之滨更出彩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通讯员 倪永强

兰州市气象局现场为“兰马”赛提供气象服务。

“兰州市气象服务中心首次利用风云—3B气象卫星监测兰州夏季热岛效应变化中发现,2019年夏季兰州市辖区及沿黄一线未出现城市热岛。”消息发出后,兰州市气象台几位气象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大家认为,这样的变化与气象现代化成果的应用密不可分。近年来,黄河兰州段已经建设了包括11个国家天气站在内的177座区域气象自动站,已经形成了地基、空基、天基一体化观测,为促进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和精致兰州建设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2019年6月2日清晨,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即将鸣枪开跑。而此时,天空中却凝含着浓重的水汽,这让关心赛事的人们担忧:“兰马赛中要是下雨了怎么办?”

许多人打开手机,查看兰州市气象局6月2日6时发布的保障兰州马拉松赛的逐小时专题预报:6月2日6时—12时,兰州黄河两岸天气全部是“晴”,气温从17℃一路上升到27℃,空气湿度从40%下降到15%。

说起当时的情况,兰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吴红解释,根据精细化天气预报,我们基本确信当天不会下雨。吴红的自信得到了老天爷的验证,2019年6月2日“兰马”开赛当天,兰州不但没有下雨,而且气温和湿度双双低开、缓走,给运动员提供了一个舒爽的天气,空气质量也给力,达到优。

2011年7月,首届“兰马”结束后,兰州市气象局为兰州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一份服务材料——《从气象角度分析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适宜举办时间》,为确定最终比赛日期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从2012年开始至今,兰马赛事的举办时间均按兰州市气象局建议的时间段选定。在这8年间,“兰马”比赛期间均没有出现过暴雨、大风等极端不利天气,这与兰州市气象局的精准服务密不可分。

兰州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盛的城市。依山傍水、襟山带河、林水茂然的自然风光与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正成为兰州文旅产业厚积薄发的资源。近年来,兰州市气象局通过服务和保障一系列沿黄赛事、节会,让黄河之滨的美景更加出彩。

同时,依托气象现代化科技成果,兰州市气象局主动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将服务保障“兰马”赛事的经验推广到永登苦水玫瑰节、安宁桃花节、什川梨花节等节会服务上,提供节会举办最佳参考时间,并做好期间的气象服务。

目前,兰州市气象局已在兴隆山、白塔山、水车博览园、青城古镇等15个重要景区设置了气象区域自动站,针对景区和游人开展精细化旅游指数预报。

2019年,兰州市气象局通过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创新气象科技服务手段,将智慧气象的建设和服务延伸到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

短短几个月时间,李家庄的农户们便感受到了智慧气象带来的便利和实用:在手机上就能查看果蔬大棚内的空气、土壤温湿度及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还能实时智能调控包括通风、卷帘、喷灌等设施。

“2020年后,兰州市气象局还将在李家庄续建气象为农科普展厅、生态气象智能化监测设备、研发个性化的观光服务指数,进一步提升李家庄智慧气象能力建设,并将这一服务复制到兰州其他田园综合体上。”兰州市气象局业务科科长段文广说。

知天懂地,力挽狂澜为安澜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通讯员 倪永强

临夏气象局工作人员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

“我在北京,手机上每天也能及时收到临夏州气象台发来的气象信息,而且是每天早上收到的第一条短信。”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州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西坪村气象信息员马天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

今年主汛期,临夏州气象局建成启动精细化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系统,从汛期开始,每遇重大天气过程,一份涵盖降水时段、落区、强度、影响程度、风险等级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就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到村委会的电脑上,确保高危区域应急联系人精准叫应,为防灾减灾提供了足够的提前量,让有可能到来的狂澜变安澜,筑牢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

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州北部,流经4个县,全长104公里,境内有黄河一级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河,三级以上支流30多条,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电站库区均在州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

但是,从整个临夏州看,水陆的匹配并不均衡,尤其是北部区域的东乡、永靖、广河,局部地区都面临着缺水而又怕水的矛盾:一方面降水偏少,另一方面一旦下暴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理地貌极易形成山洪。临夏州精细化气象风险灾害防御预警应急系统的建立,就是分析反思一场罕见的山洪灾害后交出的一份答卷。

2018年7月18日,临夏州东乡县、广河县发生特大暴洪灾害。当时达板镇降雨总量仅为29.3毫米,但由上游汪集乡、凤山乡、车家湾乡的5条沟壑下泄的洪水在此汇集,导致达板镇受灾较为严重。

灾害发生后,临夏州气象局发动全体员工展开摸底调查,在摸清做实全州中小河流分布情况后,基于计算机技术融合精细化天气预报,自主研发、建立了临夏州精细化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系统。

这套应急系统运行以来,在应对汛期强降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上发挥了及时的“叫应”作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足够的提前量。2019年汛期,临夏州在降水日数多、降水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安然度汛。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临夏州县政府防灾减灾部门、全州131个乡镇(街道)和1130个行政村覆盖推广。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临夏州气象局面向基层,广泛推送有宏观视野、精准预判的暴雨及其诱发地质灾害综合天气预报系统的天气预报服务,通过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提升临夏全州应对暴雨灾害的能力。

能够拓展提供这样的服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临夏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成果在预报预测技术中的应用,提高了天气尤其是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和提前量。

临夏州气象局副局长牛润和介绍,天气预报是预报员综合卫星云图、雷达观测资料、地面气象要素信息、实时观测资料、数值预报等多方面信息而作出的。目前,临夏气象已经建立集地基、空基、天基于一体的立体化观测网络。

“未来,临夏州气象部门将用好气象现代化成果,继续优化精细化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系统,为临夏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牛润和说。

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摄

2019-11-18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 1 1 甘肃日报 c159349.html 1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