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1月07日
第11版:读书

似曾相识的人与事

肖仁福

人生诸多情感中,我觉得荣与辱最为深切,与生俱来,挥之不去。人人皆有面子观念,荣与辱是面子的两个极端。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西晋有“朝荣夕灭”的典故,魏人又作“朝荣夕悴”,比喻人生短促,荣辱无常。我老家宝庆府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的说法,亦与荣辱有关。文学创作中,盛衰荣辱是永恒的主题,最脍炙人口的首推写尽人间富贵华美和无限悲凉衰败的《红楼梦》。

人到中年,自然就会回望人生,会生出诸多感慨。很多过去看重的东西,此时感觉轻如鸿毛,比如荣辱得失,功名利禄;而过去没怎么顾得上的东西,开始变得珍惜,比如家人的陪伴,朋友的问候,甚至一个闲散的午后。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成为我现在常常提醒自己的事情。阅读、写作、思考、吃饭、睡觉,就是我的生活常态。

生活是常态,小说多故事。小说写常态,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荣辱》这部小说,写的是机关人物生活的常态与矛盾冲突。机关生活,颇为琐碎、枯燥,日日消磨人的意志与心智。楚鱼君把小说的主人公叶知秋放在这样一个环境和背景下,所述皆生活琐碎,实在无关宏旨。叶知秋似乎不甘于庸常平淡的生活,他想冲破常态,拥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这就让小说有了虚构的空间和生活的想象力,也呈现给读者新时代公务员群体的崭新形象:心系底层小人物的冷暖、内心强烈的道德批判与自律、与腐败分子的坚决斗争……诸多人物粉墨登场,又逐一谢幕。叶知秋面对荣辱得失的种种诱惑,经历了灵魂的拷问,听从了内心深处正义与良知的召唤,坚守了信念与底线。这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抹温暖的亮色,也是打动读者的地方。

支撑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必须要有好的故事与立得起的人物。《荣辱》写新时代公务员的沉浮与挣扎,叶知秋从县城调到省信访局,后到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参与调查一起非法集资案件,机缘巧合,结识了各色人物;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最终面对升迁荣辱作出自己的抉择。这是一部有着深厚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情节抓人,人物鲜活,叶知秋有着维护老百姓利益的赤子之心和干事创业的革新激情,面对矛盾、诱惑时的自警自省,以及时常显露出来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士人情怀。当然,他面临升迁、挫败、角逐于权力漩涡、游走在情感边缘的时候,何去何从、如何抉择?让读者担心和挂念,也让故事更加好读,人物更加立体饱满。这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况味,似曾相识的人与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常常让人毫无警觉;可是,这些人与事一旦呈现在小说里,竟如此触目惊心,让人扼腕长叹。

写生活的常态,而且又要写得耐看,写得有韵味,这是很有难度的,是对作家能力的挑战。南方乡下有句俗语:“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一年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息息相关,庄稼随季候潜滋暗长,有大自然蕴含的生命节奏。一部小说是否成功,取决于情节、人物、细节、冲突、张力以及烛照洞微的人性刻画。作家需要创作能力,更需要对生活的思考。作家对笔下的生活和人物命运的思考,会赋予小说厚重感,激发读者的共鸣。这些思考未必有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写作是个体劳动,宛如农人作田,其中的艰辛、苦楚与收获的喜悦、妙处,难与君说。

但凡投入真诚虔敬之心创作,体恤悲悯笔下人物,服从生活与文学逻辑,照见现实又给人希望的小说,都值得展卷一读。

(《荣辱》,楚鱼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11-07 1 1 甘肃日报 c157646.html 1 似曾相识的人与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