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霞
【文物档案】
这是一把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海螺号,通长35厘米,通高15厘米,海螺号上的多处凸起花纹已经被摩擦得光滑平整,边缘还有一小块残缺。这把写满沧桑的海螺号见证了老红军符泽攀初心不改、一生守望的故事。
符泽攀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符泽攀被批准参加了我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赤卫队,从队长手中接过了一把用作军号的海螺号,成了一名司号员。军号就是命令,为了准确无误地将指挥员的命令传递出去,符泽攀把代表不同命令的号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勤加练习,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他都会准时在营区里吹响军号,从没出过差错。1934年,川东游击队和梁达地区农民赤卫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符泽攀担任297团1营3连指导员。这把海螺号也结束了它的使命,但符泽攀却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
1936年7月,33军整体编入红五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符泽攀随部队西渡黄河,后部队改称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在山丹县与敌激战中,符泽攀不幸中弹负伤,被转送随军医院治疗,后转沙河总部医院。在医院治伤期间,高台失陷、五军军长董振堂壮烈牺牲的噩耗传来,悲痛不已的符泽攀拿出随身带着的海螺号,面向高台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地吹响了冲锋号,为牺牲的战友们送别,号声响彻天际,催人泪下……
1937年1月底,部队组织沙河突围,结果医院遭遇敌人攻击,人员被打散。符泽攀和其他几名红军突围后流落到高台县以北合黎山里。在村民的掩护下,隐蔽在北山煤矿,一边挖煤谋生,一边养伤。每当夜幕降临,符泽攀总是会一个人走出煤窑,找到藏在后山的海螺号,一遍遍地擦拭,一遍遍地抚摸,默默怀念亲爱的战友。
高台解放后,符泽攀先后担任过区民兵自卫队队长、定平乡乡长、区公安特派员等职务。1964年,符泽攀主动向组织请求到烈士陵园工作,为在血战高台牺牲的2800多名战友守陵。陵园就是他的家,他带着老伴整修陵墓,清扫庭院,栽植长青松柏,接待前来参观的群众。只要有空,符泽攀就会去学校为孩子们讲述西路军的悲壮历程和英勇斗争、顽强不屈的革命故事,每当讲到三进三出倪家营、临泽突围、血战高台时,老人总是泣不成声。孩子们听着故事,看着他吹响海螺号,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每年的1月20日红五军在高台血战失败的这天,老人都会早早起床,虔诚地擦亮海螺号,站好笔直的军姿,吹响早操号;晚上,又会对着墓碑吹响熄灯号,站在墓碑前久久不语,仿佛战友们一直在他身边。
1986年1月,守望陵园22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红军老战士符泽攀与世长辞,在另一个世界与战友们相聚了。当年那些听过符泽攀老人的军号声和故事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也会时常带着子女来纪念馆瞻仰这把海螺号,讲述这海螺号里的故事。
(作者单位:中共高台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