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0月08日
第06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酒泉篇

奋力实现富民兴陇走前列

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戈壁农业示范园区,农民赵锁福收获蜜瓜。

玉门市独山子乡源泉村,农户晾晒黑枸杞。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 阳

肃州区银达镇举办采摘文化旅游节,游客在温室内采摘人参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 燕

瓜州县梁湖乡村民晾晒枸杞。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魏金龙

肃州区发展花卉制种产业促农增收。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酒泉市委宣传部提供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我们要毫不动摇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持续提升全市脱贫攻坚质量,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这是酒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经常强调的一句话。

在一般人眼里,酒泉的脱贫攻坚任务并不重,但对酒泉人来说,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就必须向群众保证——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年以来,酒泉市以瓜州、玉门两个摘帽插花型贫困县为重点,聚焦37个已脱贫退出的贫困村和全市剩余未脱贫贫困户75户293人,以建档立卡户巩固提升为保障,认真完善和落实“一户一策”减贫措施,及时调整优化帮扶力量,集中优势力量推进帮扶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效。同时,对全市已脱贫的20401户7035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全面排查甄别,对收入不够稳定持续、存在潜在返贫因素的953户3934名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制订了巩固提高计划。

在瓜州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脱贫人口巩固提升,高度聚焦“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不断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根据“一户一策”户需求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将原有的2816户12669人“一户一策”户动态调整为891户3763人。同时,根据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开准“药方”,采取将剩余贫困户和已脱贫边缘户全部纳入每户每年享受3000元补助的光伏带贫扶持范围,将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贫困户开辟72个公益岗位,确保年内剩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边缘户稳定增收。

在玉门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精准脱贫,有效缓解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推动各项脱贫措施落实落地,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为打破“撒胡椒面”的困局,2018年玉门市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1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5个,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针对教育、医疗、低保、住房、饮水等服务保障,玉门市深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全面改薄”工程,扎实开展“一站式”诊疗报销服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拆除自建、村民联建、乡村帮建、公租房及幸福大院安置等方式,确保了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饮水有保障。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酒泉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开展拾遗补缺、冲刺清零专项行动,着力夯实贫困乡村发展基础,瞄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短板弱项,持续推进土地改良、农田渠系配套、农田防风林建设、增收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落实土地改良2万亩,衬砌渠道100公里,定植防风林500亩,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00公里,力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着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以推进贫困群众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戈壁农业为引领,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狠抓提质增效,适当扩大规模,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制约酒泉市扶贫产业发展的瓶颈,努力实现“人有创收技能、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发展目标。在扶贫政策落地上,酒泉市着眼计划落实见效,着眼脱贫质量提高,着眼脱贫成果巩固,确保对已脱贫人口脱贫不脱政策,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脱贫质量,推动“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为年内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到脱贫攻坚一线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陈思侠

“把静宁县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把静宁百姓当成我的家人,只有扎根泥土,才能绽放‘致富之花’,才能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才能把帮扶工作做好。”赴静宁帮扶之前,李铭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今年32岁的李铭,是酒泉市委组织部一名组工干部,尽管对两岁的儿子有无限牵挂,他还是毅然肩负起帮扶重任,踏上远行之路。

在全省,酒泉贫困面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基层干部产业发展经验丰富。着眼于此,省委作出了全省非贫困地区统筹选派优秀干部到深度贫困县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决策,今年5月,酒泉市选派200名干部,充实到静宁县、岷县、张家川县、秦安县等4个深度贫困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李铭就是其中一员。

对酒泉市委、市政府来说,选派干部到深度贫困地区去,不仅是对年轻干部的锻炼,而且要让他们将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先进的发展经验带到深度贫困地区,认真对接落实到村到户项目,尽全力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建设。

在静宁县,酒泉市50名帮扶队员发挥优良作风,坚持吃住在村、干事在村,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他们奔波在危房改造和搬迁现场;争取资金为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宣讲政策、答疑解惑、疏散情绪、化解矛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

酒泉帮扶队注重完善“省级主导,县级配合、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发挥桥梁作用,联系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扶贫队员周明和刘亮经过不断沟通对接后,促成了北京山花工程慈善基金会为静宁县乡村学龄前幼儿园送绘本项目,今年内将为静宁县181家乡村幼儿园赠送99550册、总价值40万元的儿童绘本。

在岷县,来自酒泉市的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围绕“为什么穷”“穷在哪里”“靠什么脱贫”等问题与贫困群众深入交流,分析致贫原因,帮助贫困户定思路、定计划、定产业、定目标。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对岷县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推销,吸引外商投资,并联系协调各方面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加快富民产业转型升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陈思侠

脱贫攻坚贵在选对路径,重在培育致富产业。近年来,酒泉市坚持项目第一,狠抓产业扶贫,在果菜、玉米制种、枸杞、中药材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探索出许多见效快、能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

阳光照进温室 电能富了农家

“多亏了各位帮扶干部的帮助,我才能建起一座这么好的日光温室,既增加了收入,又省去了外出打工的辛苦,还可以照顾家人。”谈到自己的致富经,正在日光温室忙活的玉门市柳湖镇贫困户李新忠说。这几年,他家积极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圣女果、西瓜、叶菜,加上“一户一策”产业扶持项目资金与相关扶贫政策,年净收入5万元。

脱贫攻坚关键在培育致富产业。为此,玉门市积极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从培育脱贫增收产业入手,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帮助贫困群众落实“户均养羊40只、人均2亩高效田、户均劳务收入过万元”的“421”产业增收计划;积极实施农产品“下游畅通”工程,重建供销体系,按照“1+N”模式,组建5个农产品流通团队,确保贫困户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玉门市还将扶贫到户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到效益较好的经营主体,合理确定贫困户持有的股份比例,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收益,取得了“1+1大于2”的效果。

针对贫困村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情况,玉门市将光伏产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利用村集体房屋屋顶,投资480万元在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了6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从“零”到年稳定收入7万元的突破,全面消除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乐村淘”进乡村 农产品走世界

在瓜州县,当种植规模不断攀升之后,人们将更多注意力投到了如何为农产品寻求更好、更宽的出路上,由此,“互联网+扶贫”模式应运而生。

“乐村淘”是一个服务村镇的O2O电商平台,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收发快递、网络代购等公共服务,还可以帮助农户寻找客户,实现大宗农产品“上行”,从而增加贫困户收入。今年,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投资40多万元,与酒泉乐村淘公司签订了电商服务运营协议,建成电商服务中心,构建了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农产品营销体系、农村物流体系和同城生活服务体系。短短3个月时间,“乐村淘”电商平台已在瓜州县收购销售红枸杞120吨,锁阳、苁蓉等其他产品500多公斤,收发快递1.3万余件。如今,沙河乡农产品源源不断远销到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瓜州县科学合理谋划安排项目,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着力打造区域性广、带动力强的西湖镇千亩黑木耳种植、南岔镇特色果蔬、广至乡设施农业综合服务、梁湖乡有机枸杞产销一体、沙河乡有机枸杞等一批扶贫示范园区,形成资源链接、整体推进的聚合效应和多方投入、联合共建、多渠道增收的扶贫新格局,加快了富民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9-10-08 1 1 甘肃日报 c151934.html 1 奋力实现富民兴陇走前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