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9月11日
第06版:深度报道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奏响绿色发展序曲

——来自张掖市山丹县的蹲点见闻

焉支山脚下的山丹县大马营镇绿意盎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有岳

山丹县位奇镇工人晾晒枸杞。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建刚

陈户乡张庄村文化广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翟继宗

山丹县新城区一角。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钱大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于 倩

八月的山丹县,乡野碧绿,树木葱郁。

田间地头,黄澄澄的麦子、绿油油的蔬菜、红艳艳的枸杞已成熟,整齐划一的大条田、优质丰产的良种、统一铺设的滴灌管网、水肥一体化的精量调控技术,彰显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特征。

乡镇村庄,面貌一新;村头院落,花团锦簇。美丽的绿草游园、别致的游亭景观、干净的河道两岸,广袤乡村华丽转身成一处处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工业园区,兴建起一座座循环再利用生产企业,科研专利技术、全产业链条生产线,对现有资源做到“吃干榨净”,体现出绿色、环保、循环的发展理念。

山丹县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序曲。

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位奇镇马寨村,万亩枸杞田红艳艳一片。

红色枸杞,绿色产品。祁连山雪水的灌溉,硒土区的滋养,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为枸杞生产的最佳生态区。山丹县海拔高达1800多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净空净水净土等自然环境禀赋,使得这里生产的枸杞所含黄酮、多糖、氨基酸等有机物质均高于其他产区。

“枸杞因其抗旱、耐盐碱等特性,是理想的经济和生态并用树种,我们以标准园创建为核心,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快速发展,全镇已发展枸杞林1.5万亩。”位奇镇镇长葛勤介绍。

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带富农民。县里引进甘肃睿裕祥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位奇镇流转4000亩土地,栽植的枸杞树已进入盛果期。“今年枸杞市场价格好,1斤干枸杞收购价20元至25元。价格高的原因是枸杞品质好,提高了‘身价’。”公司总经理陈琰玉认为:“我们从种植、采摘到晾晒,全程严格实施标准化栽培及加工技术,生产的枸杞干果达到绿色A级产品标准。”

枸杞基地,一垄垄枸杞林葱茏茂密,一串串枸杞鲜艳欲滴。工人们采摘了5茬,据说还能摘2茬。“宁杞9号亩产300斤鲜枸杞,宁杞5号、7号亩产高达500多斤鲜枸杞,果型好、糖分高,已采摘了8茬。”从河南驻马店来的枸杞务工人员李正超告诉记者:“每天采摘40公斤至50公斤鲜枸杞,收入多100元。”

与他同来的河南务工人员达80多人,算是“两栖”农民工,从6月份收割完家乡的麦子,就来到山丹县采摘枸杞,8月底再回家乡收玉米、大豆等秋粮,几处的农活都不耽搁,还能多增加收入,他采摘枸杞能收入四五千元。

干旱少雨的天气,使这里成了枸杞的天然晾晒场。在睿裕祥公司年产3000吨鲜果枸杞生产线,自动流水生产线将鲜枸杞清洗后,进入一张张晾晒板,工人们将盛满枸杞的晾晒板放在炽热的阳光下晾晒4个小时后,在烘干厂速干,成为枸杞干果。

枸杞、马铃薯、食葵、高原夏菜等山丹绿色农业产业,让田野五彩缤纷。

地处戈壁与绿洲交汇地带的东乐镇五墩村,沙梁边坡,一行行杨树绿意盎然,13.8公里的护城林带蜿蜒延伸向荒漠深处。低谷平地,一座座日光温室、钢架拱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鳞次栉比。

“这里就是东乐镇五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我们打造的是生态牌戈壁现代农业、富硒牌绿色有机特色农业。”村主任安雄文自豪地介绍,由张掖博源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五墩社员农牧专业合作社联营,投资2.6亿元建设富民兴村产业示范基地。

从2017年至今,在戈壁荒滩区定植经济林、生态林、防风林3000亩,构筑一条绿色生态屏障,屏障内兴建起千亩高效现代农业区。蓄水池里碧水清澈,滴灌带管网密布,11座日光温室、310座钢架大棚里都采用高标准坑槽式基质无土栽培,不同于普通土壤里连茬种植容易产生各种病菌。

温棚里满眼生机,绿枝碧叶间黄灿灿的金丝皇菊,或娇艳盛开、或含苞欲放;一株株粗壮的茎蔓间,吊起一颗颗碧绿的西瓜;一排排藤架上,结着一嘟噜一嘟噜樱桃番茄……当地利用土壤富硒,发展绿色、有机、富硒的高品质蔬菜瓜果,今年与宁夏江南农业集团、深圳市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种植订单,种植富硒番茄180棚、金丝皇菊30棚、富硒蔬菜10棚、富硒西瓜10棚,实现了订单化种植。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山丹县,处于国际公认的北纬38度最优农产品生产区间,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全县累计认证绿色农产品13个、有机食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产品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3个。“三品一标”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

建设亮丽整洁村庄

8月,山丹县的小麦、啤酒大麦从西向东随着海拔提升渐次成熟,麦浪滚滚,一辆辆大型机械奔忙田野。收割机轰隆隆收割,打草机随后将散落的秸秆搂起、压缩,打包成一方方整齐的草捆。

“现在的麦秸秆也能卖成钱了。1亩地打八九百斤小麦,还能收10捆麦草,1捆卖3元钱,我家今年种的9亩小麦,麦草还能卖270元。”清泉镇崔玉兰告诉记者:“麦草卖的钱虽然不多,但麦草卖到饲料厂大有用处,房前屋后不再乱堆乱放了。”

麦草“变废为宝”背后的原因是乡村卫生环境的改善。

东乐镇大寨村里,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排排崭新住房俨然整齐。来到村民王学统家里,庭前敞亮、屋内整齐、后院里干净。厨房都贴着白瓷砖,电磁炉不用烧柴火。还有太阳能淋浴房、水冲式厕所。

走出后院门,挨家挨户门前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过去,我们村里,每家的前院都亮豁,但后院看不成。堆放着麦草、垃圾、畜粪,从后院一直延伸到每家后门,哪是条路呀!堵得连三马子都开不进去。”王学统说。

“现在按照村里生产生活实际,一户一棚,配套建设生产资料存放共享区,每家的农机具、肥料、柴草等,都有了专门存放处。大家一起动手,清理后门路上的柴堆、粪堆、土堆,腾出一条干净的路。”东乐镇镇长张永盛介绍,今年各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新建道路、铺设上下水管网、架设电线、连通网络、硬化地坪,同时安装路灯、配备环卫设施、定植风景树、改造卫生厕所,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房前屋后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每周五,村干部挨家挨户定期巡查,或者在街角背巷处暗访,发现一些脏乱的死角,马上督促村民清扫。

目前,东乐镇每个村都专门设立垃圾点,设立公益性岗位由专人清运垃圾。目前镇里正在建设垃圾压缩站,预计年底建成,届时将每个村专设垃圾点的垃圾每周收集后,运送到张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循环利用。

村子干净整洁了,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了,住房条件不断提升。已投资1200万元,在集镇新旧改造巷道3条93户,新建连片徽派特色院落42套,白墙青瓦、古韵新风,新增住户150户400多人。

乡村环境美了,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大寨村村民鲁红与妻子在建设工地干得十分起劲,炎炎夏日的高温下,一个娴熟做瓦工、一个做小工,“这活虽辛苦,但两个人一天能挣400元。”鲁红抹着汗珠子说,“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家过上好日子,要靠勤劳的两手去干。”

山丹县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将高效化环卫保洁延伸至农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确保城乡环境卫生有质的提高并保持常态化,掀起了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高潮。

站在清泉镇清泉村“彩虹桥”处,桥下浅浅一河碧水,为景区增添了几分灵气,鱼儿在水里游弋,低低掠过水面的水鸟也赶来助兴,吸引了游客驻足拍照。市民张宏说:“我们这里比不得碧波荡漾的黑河沿岸甘州、高台,这点‘水景’已弥足珍贵,还要供农田灌溉哩。”

河畔两岸林草茂盛、鲜花盛开,是2000多亩的如意花海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万寿菊、薰衣草、郁金香等花草铺展远方,形成水与花交相辉映的景观。如意广场、叠水花园、草坪广场等初具规模,火车餐厅、百合婚纱摄影基地、跑马场等正在建设。

焉支山下的李桥乡高庙村,弘扬民俗文化,传承乡村记忆,打造的高庙记忆民俗园亮丽一新,乡村记忆农耕馆、乡村客栈农家炕、乡村味道罐罐茶、乡村工厂小作坊、乡村乐园休闲园别具特色,几十年的石磙、清香四溢的茶道、古色古香的盆景,成为浓郁的田园风景……

县域内,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兴起。

转型发展循环工业

山丹县大力发展循环工业、低碳工业、绿色工业,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来到山丹县张掖国际物流园区的甘肃丝路盛丰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厂房崭新整洁,车间分类明晰,化验室设备齐全。这是全省第一家有效利用病疫非病疫动物死尸生产有机肥的企业。

变废为宝,利用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是公司总经理张志品独特的眼光。2008年他返乡养殖羊,有一次发生羊布病,根据县畜牧防疫部门要求,他把养殖场400多只羊焚烧填埋,防止疫病扩散。之后他了解,病死畜禽填埋易引起二次污染,县里还要花费很高的处理费。

张志品专程到南京农业大学,请教国内相关权威专家沈其荣教授,并与甘肃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合作,投资1.2亿元,于2018年4月建成动物死尸无害化处理车间,及年生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氨基酸液态肥、微生物肥、复合肥生产线,自主研发5项新型肥料专利、已获得2项专利证书。新型有机肥经生物发酵、高温灭菌,氮磷钾含量5%、有机质含量45%,可有效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企业已与畜牧、保险部门签订三方协议,畜牧部门一旦发现病死畜禽,通知企业处理,并由保险部门赔偿农户损失。年有效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秸秆等辅料6.85万吨,辐射带动1800多户种植养殖户增加收入。

发展生态环保且带动农民增效的工业,成为山丹县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记者在甘肃祥云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自动控制室电脑屏幕上可全览整个生产线流程,从大麦初选、精选、发芽、烘干、除根等,全程电脑自动化控制。从车间6楼高空俯瞰,机器化生产线很壮观:容纳70吨大麦的浸麦罐里水浪翻涌,盛满200多吨大麦的翻麦罐自动翻麦、洒水、发酵。

值得一提的是,浸麦罐里的洗麦水通过中水处理,灌溉着厂区周边500亩的林带;同时,麦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麦皮、麦根、麦糠,蛋白含量高达30%,通过饲料生产线生产的精饲料,专供奶牛场、养鸡场,形成了种养加生态循环产业链。

年产6万吨麦芽生产线自今年4月份投产以来,带动了山丹及周边民乐、高台、永昌县农民种植啤酒大麦增收致富,直接提高了当地啤酒大麦价格,由去年1斤0.9元提高现在的1.15元。为了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大麦集中收购时节,公司拿出1亿多元现金直接支付农民,同时也保证了给下游企业青岛啤酒集团、华润雪花啤酒集团、燕京啤酒集团提供充足货源。

绿色环保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今年投资2200万元的山丹兴隆再生资源公司,建成年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生产线;投资5000万元的山丹县林达商贸有限公司,建成年产3万吨的农副产品加工及树根树干工艺品加工项目;投资1707万元的爱福食品公司食用菌加工项目,将玉米秸秆、麦草、牛粪等资源循环再利用,生产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

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

【记者手记】

产业优 百姓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行走在山丹县,仿佛有一种声音,鼓动心扉;感觉有一种力量,势不可挡。这就是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进入农家,闻不到生活垃圾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花草的芳香;行走田间,黄黄的麦茬留在地里,以免裸露地面起土扬尘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广泛应用;走访企业,城区水泥厂已搬迁至荒滩区,配备了环保设备……

以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以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创建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山丹,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新追求。

一行行绿色的杨树、黃色的金榆树林立在公路两侧,阳光从树缝间穿射过来,将我的采访本映照得斑斑驳驳,像跳跃的音符,轻吟着绿色的乐章……

2019-09-11 ——来自张掖市山丹县的蹲点见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1 1 甘肃日报 c148522.html 1 奏响绿色发展序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