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9月11日
第05版:理论

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甘肃发展的实际行动

编者按 近日,省委宣传部组织省直有关部门、省内社科理论界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以及5项重点任务,坚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组织撰写了理论文章,现摘登如下。

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推动各项工作抓实见效

康 军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就是要在发展改革工作的方方面面落细落实,突出固强补弱,保持攻坚劲头,拿出过硬举措,以政治自觉、思想到位、行动对标推动各项工作抓实见效,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做出积极贡献。

聚焦发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尽锐出战、不遗余力,在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冲刺清零上持续发力,按时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从实从细抓好光伏扶贫、消费扶贫、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专责组等方面工作,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面落实党中央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最大限度把中央关怀和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高水平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谋划、储备、论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

坚定不移转变方式、做强产业。建立健全十大生态产业责任机制,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任务落实,围绕生态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伸,发挥十大产业集团带动作用,打造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集中集群发展。尽快设立并投放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对重大带动性工程实行牵头部门和属地市州双包抓,进一步完善投资、价格、金融等配套措施,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和督查考核工作,确保十大生态产业行动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引导兰白、酒嘉等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区,努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多措并举放大优势、拓展空间。要深刻把握“一带一路”这一甘肃发展最大的机遇,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积极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落实与川渝桂琼浙等省区市经济社会合作协议,加快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在河西地区率先实现风光水火核产业群集聚。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加快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平台载体优势、文化旅游优势和后发赶超优势,大力支持兰州新区发展,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等项目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引领支撑全省发展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久久为功加强治理、保护环境。要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同沿黄河省区的对接沟通,组织专业力量开展黄河生态文明经济带甘肃段的研究,争取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谋划实施一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把我们的母亲河打造成绿色的生态带、亮丽的风景线。要大力发扬八步沙“六老汉”当代愚公精神,研究制定古浪八步沙等重点沙化区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规划,继续抓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加快实施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区及玛曲沙化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努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

王世华

兜底保障作为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兜底保障冲刺清零为抓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的要求,切实在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全力兜住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坚持应保尽保,坚决防止和纠正“漏保漏兜”问题

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是兜底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防止和纠正漏保漏兜问题,要在认定条件上严格对标。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对照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认定条件,组织人员逐村逐户逐人进行核查,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要在困难情形上据实研判。社会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形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基层在执行中对政策不能简单机械、生搬硬套。特别是在入户核查过程中,既要核算家庭人均收入,还要核算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情况,更要深入分析家庭成员的具体结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判,特殊情况区别对待,确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漏保错保一户一人。

二、加强照料监护,切实改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条件

特困人员是现阶段最困难、最脆弱、最需要关注的群体。要签订监护协议。乡镇人民政府要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亲友、村委会签订委托监护协议,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要求,督促监护人为其提供日常看护、生活照料、卫生清洁、住院陪护等服务。要进行走访探视。乡镇领导和包村干部要认真落实走访探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开展关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挥乡村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卫生打扫、衣物换洗、仪容清洁等经常性关爱服务。要解决生活困难。可通过政府采购发放实物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发放或更换衣物、床单、被褥,配发煤炭等生活必需品,有效保障基本生活。

三、推进政策衔接,更加充分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对两项制度要准确把握。农村低保实行应保尽保,应退即退,不定指标,没有比例,农村低保对象只要精准认定、“三保障”不存在问题,与贫困发生率无关。对重点对象要综合救助。对农村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这“四类”对象,要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多种措施,提高救助水平,保障基本生活。对防止返贫要高度重视。对于低保对象就业、参与扶贫项目等产生的必要工作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予以扣减。对于脱贫后又返贫的贫困人口,按政策规定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给予临时救助。对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农村标准后,给予6个月的渐退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后即退出低保范围。

四、严格责任落实,以严实的作风狠抓兜底保障工作末端落实

主体责任要严格落实。乡镇人民政府要履行好审核的主体责任,组织人员逐户逐人进行入户核查,确保核查结果真实准确。县级民政部门要履行好审批的主体责任,对乡镇审核结果进行全面核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包抓督查要深入开展。加强具体指导,督促整改落实,做到问题不清零、包抓不脱钩。深度贫困要重点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在项目、资金上继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政策规定要反复宣讲。要采取集中培训、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各级领导干部、经办人员成为政策落实的“明白人”。

(作者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雷思维

当前,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仍处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制度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管传统模式向服务和监管同步转变,坚持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服务,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机制,推动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推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生态特区。打造以兰白经济区为核心的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生态示范区、黄土高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创建。

第二,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改革整合、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推动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生态状况定期调查评估制度。以实现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工作;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和测管协同监管机制体制,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状况信息公开制度。

第三,切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抢占生态制高点,加快生态产业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融合,持续推动十大生态产业走深走实。积极谋划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生态创新城。争取国家在我省设立绿色金融机构并发行长期生态建设债券。完善绿色生态产业统计评价和督查考核体系。全面推动城乡绿色转型,统筹城市绿带空间、水循环廊道、清风廊道建设,推进城镇留白增绿,积极创建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集约化、高值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智能化改造。加大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

第四,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立足我省在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积极推进“四屏一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厚植生态产业发展的“底色”。全面推进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结合“多规合一”,有针对性地调整流域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低产(低效)及退化林分综合改造培育,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治理,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良性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和落地。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按照流域区域、走向肌理、文脉类型,通过“城乡”共治、“肥瘦”搭配、山里山外项目打捆等方式,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生态资源保育保值和生态资本增值累积。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开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作者系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卫中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深入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纪念馆、文化企业等进行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既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又要对标对表文旅重点工作抓落实,动员全省文旅行业上下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早日把我省建成文化旅游强省。

一是着力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特别是与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扫黑除恶、自然保护区整治以及“一会一节”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要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继续下功夫,迅速掀起学习贯彻新高潮。

二是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提升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水平,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文物保护,积极防灾减灾,加大学科融合和关键技术攻关,牢牢把握敦煌学研究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站稳文化制高点,办好“一会一节”,促进“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全面加强长城保护利用,推动长城保护利用示范区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实施文物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综合水平。

三是着力放大文旅融合综合效应。着眼深化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广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有效提升文化旅游消费总量、人均文化旅游消费支出和消费满意度。鼓励国家和省级文创试点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文化产业体系。加快以文创产品为主的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转化进程,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打造“空中游丝路”等主题品牌,推进全省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挖掘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潜力。

四是着力促进文旅助推脱贫攻坚。坚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镇、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精品,提高乡村旅游吸引接纳能力和消费水平,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程,最大限度地把政策、项目、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对接融入“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加快实施一批文化旅游扶贫项目,高标准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五是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始终守牢生态底线,坚决杜绝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大限度地让原生态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知名度和独特性的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持之以恒抓好全省自然保护区旅游设施项目整改落实,着力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是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发展。坚持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依托长征文化遗产线路和以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等为核心的陇东片区、以红军西路军战斗旧址为主的河西走廊片区“一线两片”革命文物资源,重点做好加大保护力度、提升展示水平、创新传播方式等任务,重点抓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等工程。推动革命文物展示利用与红色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提升景区基础配套设施,丰富红色景区旅游产品供给。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选择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高台西路军烈士陵园等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的红色景区作为试点,设计特色鲜明、感染力强的党课教育课程和教学课件,进行市场推广和运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化博览局局长)

坚持目标引领 深化脱贫攻坚

任燕顺

要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作出的最新指示,也是向我省下达的脱贫攻坚决战令。全省扶贫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强化脱贫担当。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自然条件严酷、基础建设滞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尚有贫困人口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6%。特别是纳入国家“三区三州”范围的“两州一县”以及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集中了全省75.3%的贫困人口,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全省扶贫系统要深刻认识甘肃脱贫攻坚在全国脱贫攻坚中的极端重要地位、特殊分量和特殊意义,深刻认识甘肃脱贫攻坚成败直接关系全国脱贫攻坚成败,深刻认识甘肃脱贫攻坚质量直接关系全国脱贫攻坚质量,坚决扛起深化脱贫攻坚、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发挥脱贫攻坚先锋队和生力军的作用,始终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坚定攻坚决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坚持目标标准。坚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解决有限的问题、实现有限的目标,确保今年年底前对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实现冲刺清零,“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为2020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省直相关部门应在国家基本标准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家对口部委对接,根据部门职能,因地制宜细化实化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方案并严格执行,确保冲刺清零工作标准与国家要求相一致。对达不到国家标准或工作不到位的,要进一步全面筛查,查漏补缺,确保不因拔高标准而超报,不因降低标准而漏报。对已经实施的“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举措,明显超出基本标准的要实事求是地予以纠正,并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翻烧饼”。

聚焦冲刺清零。义务教育冲刺清零方面,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基本医疗冲刺清零方面,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配备合格医务人员,消除乡村两级机构人员“空白点”。农村危房改造冲刺清零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和技术帮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贫困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加快危房改造进度,有序实施拆除和标识,规范台账和档案资料。饮水安全冲刺清零方面,加快实施深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冬季冻管,改善水窖水质,健全运行管护责任体系,保障群众喝上放心水。易地扶贫搬迁冲刺清零方面,加快安置点建设进度,提高实际搬迁入住率,消除住房和基础设施质量安全隐患,加快推进拆旧复垦复绿进展。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冲刺清零方面,全面提高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水平,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监护,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规范补贴资金发放。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坚持把深度攻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落细攻击点位,破解重点难题,统筹落实好中央、省上和各行业部门倾斜支持政策,建立完善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调度机制,实行一季度一调度,加大督导力度,全面解决“三保障”问题,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巩固脱贫质量。把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对贫困发生率10%贫困县和高于20%的贫困村进行预警监测管理,对存在潜在返贫风险的,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的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加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提高脱贫质量,实现脱贫成果持续稳定。始终保持扶贫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加大资金保障,贫困县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通过行业资金、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等渠道,向符合条件的“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倾斜。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帮扶资金、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入及贫困村提升工程等重点向“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把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长远之策,扎实做好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真正行动起来,依靠劳动实现脱贫。

(作者系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2019-09-11 1 1 甘肃日报 c148521.html 1 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甘肃发展的实际行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