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山
1976年,我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工作之余,我迷上了收藏报纸。平日里省吃俭用,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用来订阅有用的报纸杂志,边读边将有价值的文章剪下来,几年来共剪贴了20多本。需要哪种资料,就很快地从剪贴本中找出来。久而久之,我尝到了知识的甜头,也越来越离不开报纸。
1987年10月,由于工作调动,我开始从事文秘工作,报纸对我来说就更为重要了。为及时了解政策、准确反映情况,报纸成了我的得力助手。每年订报时,我自费订阅五六种。利用业余时间,我到各单位、科室收集别人废弃的旧报纸,还经常给在外工作的亲朋好友打电话搜集报纸,在街道报亭、旧书摊寻找有珍藏价值的报纸,并和全国集报爱好者互相邮寄、交换报纸。集报,不仅使我眼界大开,更令我受益匪浅。
2007年冬,我听一位朋友说平凉西郊有一位卖旅游纪念品的摊贩藏有一份旧报。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先后四次冒着严寒往返十多里路,终于找到卖主,买回20多份全国存量稀少的《救亡情报》。这份报纸对研究当时抗日情形和国计民生是一份珍贵详实的史料,我如获至宝,精心保管。每逢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我就到处发短信、打电话,与当地报亭联系,向各地报社写信求购报纸。每当成功收藏一份报纸,我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在我看来,收藏中又多了一份史料文献。
搬入新居后,家人劝我把收藏的报纸当废纸卖掉,我说:“这些报纸都是记载历史的符号,我要永久保留,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财富。”
40年间,我收藏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新旧报纸约一万种、10万多份,中外书籍6300多册、杂志3000多本,涵盖全国所有党报、早报、晚报等,品种之多、种类之全、数量之大、信息面之广、时间之久远,在平凉是绝无仅有的。我收藏的抗日救亡时期的《救亡情报》藏量为全国民间收藏之最,民国时期平凉办的《陇东日报》《平凉青年》《平凉民报》,这其中比较珍贵的是报道平凉解放的《人民日报》《新闻日报》《察哈尔日报》《晋察冀日报》等10多种报纸,报纸上详细记录了平凉解放的具体过程和解放军进驻平凉的盛况。
在收藏的报纸中,最早的报纸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七的《申报》,上面刊登着新印注释大字本《十子全书》告成、日本在德国定船、德奥意三国盟誓、印度地震、法国水灾等消息。那时的报纸,版式设计十分简单,文字为竖排繁体,阅读顺序从右向左,与现在报纸完全不同。除了清朝时期的《申报》《京报》和《大公报》,涉及重大事件的民国报、文革报和解放初期的报纸,我也一一收藏了下来。
报纸的出版种类繁多,有纸质报、伞报、丝绸报,还有百版报、百期千期报、错版报,以及几百种号外和创刊号。如果把它们收集在一起,足有五六吨。我把收集来的报纸分门别类、精心装订、整整齐齐地放起来。
为了展示自己收藏报纸的一份情怀,我精心策划、精心包装、自筹资金,多次成功举办了个人藏报展。多家媒体称我为“陇原藏报第一人”,也有人叫我“报痴”“平凉藏报王”。
2015年底,退休以后,我又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及西北五省区集报联谊会、博览会,不仅开阔眼界、拾遗补缺,还吸纳了外地报友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2016年5月27日,平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还专题调研了我的报纸收藏情况,并进行了座谈,使我备受鼓舞。2017年7月1日,我的红色书报收藏馆在平凉十中正式开馆,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在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受平凉市教育局等单位特邀,我收藏的报纸还面向全社会举办多场大型展览。
一份报纸一份情,真情自在藏报中——这是我坚守藏报的初心。张张报纸记录的历史反映着一个个时代历史背景、一代代人的故事,它们好似一个个窗口,连接着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