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华
(一)
路过一棵柳树,就是瓦崾岘村了,这是环县八珠乡的一个行政村,也是我的驻村帮扶村。
村支书李来平告诉我,截至2018年底,这个村庄仍有69户277人没有脱贫。看似枯燥的数字,放在我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村里居然有灶房,雇了一名姓郝的妇女给我们做饭。驻村第一书记杨军平说:“原来我们都是自己动手开伙,现在条件好多了!”他在扶贫一线坚守了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我初来乍到,有这样一位“老师”领路,心里顿时觉得踏实了许多。
这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是致贫的主因。前面,有许多帮扶干部来过,他们铺垫的扶贫路,我走在上面,有平坦的感觉,谢谢他们!
(二)
这几天,我和副支书董天财要查看并统计农户的养羊数量。
见到村民袁文吉,是上午11点左右。他身体壮实,待人热情,担任村民小组长一职多年。羊圈不远,就在他家居住的窑洞旁边。
我问袁组长:“你这三十几只羊,一年能收入多少钱?”他说:“大约就是三万多块钱的样子。”他家里还有毛驴、黄牛、鸡和兔子,堪称规模养殖。我笑着说: “袁组长,你经营的这个养殖产业,一年少说也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吧?”袁组长笑而未答。
这一家人的“致富经”值得在全村推广,我把这个建议给董天财副支书说了,他点头表示肯定。
能把养羊这件事做成公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瓦崾岘村,这样的“羊公司”有两处,一处在村南,一处在村北。村南的公司,之前引进了200只,这次又引进了400只。
中午,我们召集一些贫困户开会。我说:“今后,你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不是贫困户,我们是公司光荣而骄傲的股东!”贫困户的股份由国家扶持,少则一万元,多则两万元。而且不论公司亏盈,他们的“红”,是分定了的。
(三)
原来听说扶贫表格复杂,有些不信,真正参与其中,还真是这样。昨天跟单位的同事实习了一天,认真填写了还是常常出错。
到贫困户张兆财家,已是下午5时左右。替我们挡狗的,是他的聋哑妻子。可喜的是,她竟能理解我们笨拙的手势所表达的意思。她跑下土坡路的玉米地里,叫回了婆婆,我们要填写“贫困户扶持明白卡”,才得以顺利实施。
麦子收割了,玉米长势旺盛,但张兆财的聋哑妻子和患有脑瘫的儿子还是让我们心里难受。好在他家两岁多的二儿子聪明伶俐,成为一家人唯一的希望。
我们所说的“兜底户”,正是这样的贫困户,即使扶贫结束了,对他们的扶持,还得继续。
这几天,我和驻村第一书记杨军平及驻村队员安继鹏一起,挨家挨户把贴在贫困户家里墙壁上的“一户一策”表格全部换成了新的,对其中的数据重新做了核实填写。
贫困户张飞和媳妇没有在家,是他70多岁的爷爷接待了我们。我在贫困户档案上看到,张飞的“致贫原因”主要是:“无劳动技术,做苦力挣钱,工作和收入均不稳定。”
扶贫,不能仅仅停留在送钱送物上,应该在“扶志”“扶智”“扶勤”上下功夫——这是我的个人思考,也是驻村阶段的个人体会。
可喜的是,7月初,八珠乡就举办了一个养羊培训班,全乡大部分贫困户参与并聆听了专家的讲解。
(作者系庆阳市司法局干部、环县八珠乡瓦崾岘村驻村帮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