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7月10日,城关区小学集中录取随迁子女工作启动。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城关区辖区内的55所小学陆续完成5300多名适龄儿童的录取工作。这创下了今年全省各区县小学随迁子女入学录取工作之最。
那么,这些随迁子女按怎样的顺序被录取?其就读的小学是以怎样的方式确定的?城关区教育部门又是如何确保录取工作公平有序展开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城关区随迁子女集中录取现场进行实地走访。
这是一处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
台上,一块巨幕液晶屏清晰地显示着一组适龄儿童的报名信息,包括序号、姓名、户籍、居住地址、在城关区房产情况等。作为现场录取的主持人,城关区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正站在幕墙前,按序号依次报出儿童信息,并根据学生居住地址,指定距离较近的学校进行录取操作。
台下,7排会议长桌一字摆开,坐满了来自城关区的55所小学招生工作人员。一旦听到主持人喊到自己学校,他们便立即点击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录取相应序号的儿童。
一组儿童信息录完,屏幕紧接着又会显示下一组学生的信息。尽管已是18时左右,但录取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从早上到现在,已经录取2200多名学生。由于今年申请入学的人数太多,录取工作量很大,需要加班加点进行。”城关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确保录取工作有序开展,城关区教育部门很早就根据监护人有无居住证、在城关区有无房产以及是否有社保记录,对所有的入学儿童确定了录取顺序。序号在前的先录,序号靠后的后录。
“一共分了4个大类,有居住证、有房产且交纳社保的,被列为第一类,首先进行录取。录完一个类别后,便开始下一个类别录取。”这位负责人说,同一类别下学生的录取也有先后顺序,“取得居住证时间早的录取靠前,迟的则靠后,这样能够确保录取公平有序进行。”
为了让随迁子女尽可能就近入学,主持人会根据每一个随迁子女的家庭居住证地址确定就近的一所学校录取。
“如果这个学校所录取的学生已经达到计划招生人数,就不能再录了。主持人会指定另一所相对较近的学校。”这名负责人说,几天前,城关区各小学结束城关户籍儿童的入学录取工作,剩余的学位将全部提供给随迁子女。
“在录取城关户籍儿童时,水车园小学、水车园小学民勤街分校、静宁路小学、一只船小学等部分小学已完成招生计划,因此将不参与随迁子女录取。”这位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减轻有多个子女的家庭接送负担,今年的小学招生中,城关区教育局专门增加对多子女家庭的照顾政策。即,一个家庭如已有孩子在城关区就读小学,那么,新入学的子女将被尽可能安排到同一所学校。这一政策的出台,也让今年的招生工作显得更加人性化。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尽管原则上对随迁子女录取是按就近原则进行的,但如果周边学校达到招生上限,录取顺序排名靠后的随迁子女只能被相对较远的学校录取。
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城关区始终承受着很大的小学招生压力,随迁子女连续多年占到招生人数的40%左右。几乎每个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55人以上的“大班额”现象。
因此,当国家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消除“大班额”目标,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得到严格控制后,一些没有新增班级条件的学校,招生上限反而下降,城关区的小学招生压力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城关区原计划招收1.3万名小学生,但实际报名人数超过了1.4万人,学位缺口达到1000名。
为最大限度解决供需矛盾,城关区教育部门一方面及时向社会发布“小学招生预警”,建议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前考虑回户籍地就读;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学位供给,通过拆除部分功能教室、小学向中学借教室等非常规方式,新增了18个班级。
“即使这样,现在还有约200个学位缺口。目前城关区教育部门还在想各种办法扩充班级数量,最大限度增加学位。”这位负责人同时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拆除部分功能教室将影响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生就读学校如果与居住地距离较远,就会对其综合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与其被调配到离居住地较远的学校,不如返回原籍就近就读。”这位负责人说,这些县区的教育资源也不错,而且班额相对较小,老师更容易关照到每一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