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第06版:深度报道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霖润民心

——追记西峰区什社乡副乡长李志霖

李志霖(左一)向摄影爱好者介绍李岭村苹果产业发展情况(摄于2017年)。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星元

2017年7月20日,李志霖(右二)调研食品安全工作。

西峰区什社乡政府提供

编者按:1987年,从老山前线退伍复员后,李志霖在原西峰区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后来回乡创业办起了全乡第一家面粉加工厂。2003年,受党员群众推举,李志霖担任李岭村党支部书记,一心扑在事业上,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带成了模范村、文明村,成为村民心中公认的好干部,曾被甘肃省委、庆阳市委授予“五好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身边榜样最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正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把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一面镜子,深入查摆自己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先进看齐,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本报今天推出李志霖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希望通过宣传他一心为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勇于奉献的感人故事,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向以李志霖为代表的优秀党员看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李志霖走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这样匆匆地离开了。2019年2月25日,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副乡长、李岭村党支部原书记李志霖上班途中因车祸去世,永远地离开了这方恋恋故土。

随后,什社乡政府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短短两天时间,点击量超过3.2万人次,留言撰写祭文寄语达上千条。

3月3日,董志塬春寒料峭,雨雪纷飞。李岭村文化广场上,四邻八乡的乡亲泪眼婆娑,心情沉重,与李志霖最后道别。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李志霖离开已两月有余,但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乡亲们总有道不尽的感激和不舍。

百姓缘何会如此难舍这样一位副乡长?

这要从2003年,李岭村村“两委”换届说起。

“2000年前后,李岭村基础滞后,赌博成风,各项工作在全乡靠后,包村干部不愿来,娶媳妇都成问题。”村民李怀德说,当时的李岭村,太需要一个能人了!

乡村干部多方考察后,把目光聚焦在了“传奇人物”李志霖身上,但谁也没有把握能请他“出山”。

李志霖是土生土长的李岭村人,上世纪80年代参军入伍,曾在老山前线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二等功。转业后,他成功创办起全乡第一家标准化加工企业-——白天鹅面粉厂。

“我们是全市首家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面粉厂,当时面粉不仅畅销全市8县区,还在陕北、平凉华亭等地非常受欢迎,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李志霖弟弟李志宏说。

“企业办得那么好,咋可能愿意当支书呢?”李怀德说,乡村干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与李志霖进行了接触,没想到他竟爽快地答应了。

可李志霖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

“父母觉得老李家贫穷了几代人,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不能胡折腾。”李志宏说,当村支书哪有办企业实惠?除此之外,家里人还有另外一个顾虑:当时李岭村是个烂摊子,搞不好会“鸡飞蛋打”,干吗要充当这个“二愣子”?

“咱们厂办得好好的,干吗趟这浑水?”“别人都不干,你为啥要冒这险?”……父母找来亲戚们做李志霖的工作,劝他别干,但没有说服李志霖。

李志霖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自己本为穷人出身,深知贫困之苦,如今自己富了,应该想办法给穷人办点事;二是自己是党员、是军人,关键时候看担当,如果自己都想着退缩,谁还愿意向前?

2003年3月6日,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41岁的李志霖当选李岭村党支部书记。自此,他将面粉厂外包,一门心思当起了李岭的“大当家”。

可李岭这个家,并不好当。

当时在李岭,水电路田房,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

“哪里紧要先从哪里开刀”。李志霖决心干一番事业。

“我以前开三轮车到周边乡镇赶集卖菜,这条路我走得最多。”李岭村村民李富林说,以前这是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每逢下雨天,车子不出去,就得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菜变烂。

“除了难走,路中间还有一个约莫20米深的壕,我们得折下去,再走上来。雨天出去,雨不停就回不来。”李富林说。

在上任后集中入户走访中,李志霖听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路”。“路”成了李岭人最大的心结。

“有些事暂时做不了,但有的事现在能做,那就把能做的先做完。”李志霖决定,先从平沟填壕开始。

“我走这条路走得少”“这条路又不是我们一个村在走”……李志霖动员群众投工投劳,但部分群众并不积极。李志霖率先带头,自掏腰包,白天拉土填壕,晚上上门做群众工作。

在他的感召下,群众纷纷拉着架子车往深壕里倒土。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这个“霸道”了多年的深壕被填了起来。

受益的不只是李岭人。自此,武川村、新兴村的群众出行也方便了起来。

随后,李志霖带着村“两委”班子四处“化缘”,白天跑部门、争项目、要资金,晚上一道做规划、抓部署,让村里的道路一步步蜕变升级。

拓宽、铺砂石,水泥路、柏油路,主干道硬化、各村道硬化,从2003年到2016年,李岭村几乎年年都在修路,目前村里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硬化路,有田的地方全部修通了砂石路,田间也都实现了机械化耕作,这在全乡乃至全区首屈一指。

“以前走街道得半小时,现在十分钟就到了。”追悼会当天,李富林哭得十分伤心,“这都是李支书的功劳,可惜他走了……”

2005年,李岭村春旱严重,村里7口机井供水断档。

“这7口机井都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井浅水量少,采用的是立式水泵,启动前得先灌压水。”李怀德说,如果泵打不上来水,还得自己穿着雨鞋舀。

李岭村11个村民小组,当时仅有这7口110米深的浅水井,由机井所在地村民小组负责管理,平时限量使用,每家每天只能拉一大桶水。

遇到旱情,庄稼人靠天吃饭的短板一下子暴露了出来。“连正常吃水供应都困难,还怎么可能给庄稼分‘一杯羹’?”这一情况,让李志霖格外忧心。

“不能让乡亲们被水困住!”李志霖心里暗暗发誓,要想方设法解决李岭人的用水难题。从2005年后季开始,他反复跑水利和农发部门,多方寻求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年初,李岭村第一口深水机井在小庄组建设,当年7月建成投用。自此,村里有了第一口深水井。

“井深170米,用的是深井泵,不用灌压水,按钮一按水就能上来。”李怀德说,使用很方便,水量也充足,乡亲们都说办了件大实事。

甘甜的深井水滋润着李岭人的心田,但李志霖的“取水”之路并未就此止步。

在动员李岭村在外创业人士捐资修建沟水上塬工程的同时,李志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继续“跑项目”。

2009年,在农发部门的支持下,李岭村一次性建成3口170米的深水机井。2014年,又分别建成一口200米和一口300米的深水机井。也是在这一年,李岭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2018年,在李志霖的努力下,李岭村的高位水塔开建,目前水塔主体等已经建成,即将投入运营。

截至目前,李岭村各类引水工程达到16个,不仅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如今李岭村地面上‘冒泡’最多的就是机井和水塔,吃饭、种地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在当天的追悼会上,作为群众代表的李怀德几度哽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李岭人会永远记住志霖的好!”

在李岭村,李志霖最大的“手笔”当属美丽乡村建设。

2010年前后,李岭人要么住在平地里的地坑院,要么住在塬边边的土窑洞,公共设施难以覆盖,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多方考察后,李志霖决定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改变李岭村的旧面貌。

村“两委”选址确定后,可群众谁也不愿意让地。

村民王喜兰家的2亩苹果园正好在选址范围内,而这两亩果园是家里的“靠山”,每年能给她家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因此,王喜兰坚决不同意征地。

李志霖上门和她沟通,一次、两次……直到第五次,王喜兰终于被说动了。“当时李支书说建了新农村,村里漂亮了,居住条件好了,娃娃娶媳妇也更容易了。”王喜兰告诉记者,是李支书坚定的态度让她改变了主意,他承诺一定要让李岭村变个样子,让李岭人变个活法。

“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李支书天天守在工地上,晒得黝黑黝黑的,脸上还脱了一层皮。”王喜兰回忆,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说,李支书是不是从中见好处了,不然咋这么卖命?可谁都知道,他是个敞亮的人。

“新农村不是简单的建房子”,李志霖对此认识非常明确,他广泛争取绿化、亮化、硬化等配套项目落地,为村里分批建成占地200亩统一规划设计、独具陇东特色的美丽新村。

2015年,李岭村跻身省级十大美丽乡村之列。2016年,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小康村”称号。“变脸”的李岭村,宛若一个小景区,海山寺、樱花大道、农业观光体验园、农耕文化产业园,白墙红瓦、绿柳盈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光临。

“我现在就住在新农村,门口就是柏油路,走两步就到文化广场。”王喜兰说,李支书用辛苦的付出,兑现了他的诺言。

如果说基础靓了李岭,那么苹果则富了李岭。

2000年前后,李岭村没有几个像模像样的苹果园,郑志宏家的10多亩果园算一个。

2005年,老郑想扩大规模,建设一个标准化的苹果基地,但群众不愿出让土地。

老郑找到李志霖,李志霖觉得这是件好事,既能帮助老郑把产业做大,还能示范带动全村人发展苹果产业。

李志霖对涉及的22户群众走访了一遍,可仍有许多人不愿让地。

“土地流转是个新事物,群众不了解,而且大家对土地长期依赖,不种地不知道该干啥去。”曾参与此事的寇新庄组组长寇治发说,土地虽收入不高,但保险稳妥,大家担心如果老郑万一搞砸了,土地流转费咋兑付?生活咋保障?

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后,李志霖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由村干部或亲友上门做工作,帮群众算收入账;二是动员村里愿意流转土地的群众出让土地,给流转区愿意种地的群众,相互置换。

这样一来,200亩土地很快流转到位。

有了土地,老郑的苹果基地很快建了起来,而且经常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带动其他果农免费参观、跟班学习。

如今,郑志宏的苹果基地已经进入了盛果期,带动全村苹果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据了解,李岭村6800亩耕地,就有4800亩果园,仅苹果一项每年让李岭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2015年,是李岭村苹果产业收益最好的一年,全村3000口人,苹果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仅苹果单项收入过万元。与此同时,李岭村有六七百人组成不同工种的工程队在外创业,户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

在李志霖的推动下,李岭村还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樱桃园、核桃园、苹果园等休闲观光体验园。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全村旅游开发,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旅游文化节。

目前,李岭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2000元,一跃达到现在的9855元,彻底摘掉了“烂杆村”的帽子,全村除3户兜底户外,其余群众皆已踏上小康之路。

“不仅要把群众领到富路上,还要把群众领到正路上。”这是李志霖给李岭村村“两委”立下的“规矩”。

在“人”的问题上,李志霖毫不含糊,一抓班子,二抓教育,三抓群众。

李治军原来在北京创业,生意小有成就。李怀涛贩卖苹果,远近闻名。李志霖打起了他们的“主意”。

“一家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岭养育了我们,我们得想办法为李岭做些事”……多番动员后,李治军、李怀涛分别成了李岭村村主任和村党支部副书记。

“再穷不能穷教育”。当家李岭之初,李志霖就带头捐款,换掉了李岭小学的老大门和土围墙,让学生有了安全的学习环境。随后,他多方争取,为李岭小学建成三层单面框架结构的教学楼一幢。

“今年后半年,李岭的孩子就可以在新教学楼里上学。”李怀涛说,按照李志霖的设想,等孩子到了新教学楼,就把老校舍腾出来,收拾一下,让中午不能回家的孩子在这里休息。

有了好的领路人,李岭的民风也跟着好了起来。

李彦儒曾是李岭村有名的匠人,泥瓦活干得非常出色。一次施工过程中,他不小心摔伤,致使腰部骨折,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从此,他便“放纵”自己,经常打麻将度日。

近些年,李岭村各种工程多了起来,李志霖便找到李彦儒,让他这个行家带工监工。“李支书不让我干重活,就负责把小工带好。”李彦儒说,“现在我的用处可大了!”

在日渐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中,李彦儒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慢慢远离了麻将。在李岭村农耕文化产业园建设中,李彦儒带头将自家的老庄子免费赠送给了村里。

为引领村民树立清风正气,李志霖几乎对所有村民开展过“头脑风暴”,倡导建成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精神文明等主题文化街,积极开展“传家训、亮家风”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

在移风易俗中,李岭村在全区率先成立红白理事大厅,设立集中丧葬区,并发布“限高令”,规定红白事每次最多不超过34桌,每桌不超过400元,烟不超10元,酒不超30元。

在李志霖的引导下,李岭村的赌博之风逐渐休止,这些年也未曾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2015年,李岭村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

2016年6月,这位省委授予的“五好党支部书记”“感动庆阳人物”、庆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因工作出色,被推举为什社乡副乡长。

其间,李志霖分管的各项工作在全区名列前茅,仅2018年,就为全乡协调新修道路60多公里。去世前两天,他还在为李岭海山寺固沟保塬项目积极奔走。

如今,李志霖走了,把生命定格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留给了人们无限的眷恋和思念。

有网友这样留言:“当兵卫国,你是功臣;回家创业,你是头雁;当了村官,你是主心骨;当了乡干部,你是好公仆!”……

追悼会上,泪雨纷飞。斯人虽逝,但李志霖依然是村民心中难忘的好支书。他用赤诚和奉献,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写下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2019-06-28 ——追记西峰区什社乡副乡长李志霖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1 1 甘肃日报 c133894.html 1 霖润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