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6月11日
第02版:要闻

【脱贫攻坚奔小康】

强龙头 兴产业 促脱贫

——静宁县健全产业扶贫经营体系调查

(接1版)

全县24个乡镇,则按照乡镇政府主导、基层供销社领办、国有集体经济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分别成立了各自的产业扶贫开发公司。

通过产业扶贫开发公司的带动,静宁县在226个贫困村,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组建了700个规范运营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配股入股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800户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静宁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产业经营体系,实现了产业发展由行政推动向公司化运作的初步转变,将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联结到共同的利益链条上来,有力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

聚力产业扶贫,让“点点盆景”串成“道道风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乡还是那个乡,村还是那些村。但从去年到现在,灵芝乡苹果树一下从1000余亩扩大到8600亩。

关键是,灵芝乡成立了马圈山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个乡里的产业公司,与各村合作社联手,将苹果种出了新名堂。

静宁南部栽的果树以晚熟富士品种为主。每年一到中秋节,苹果还上不了市。根据灵芝乡气候特点,现在乡农发公司重新规划指导,瞅准这一空档,帮合作社选准早熟富士品种,错峰上市。

农户不爱种,合作社来托管。在灵芝乡尹岔村,村支书王旺喜领办了万喜果品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果树交给合作社来经营。合作社从南部的苹果大镇雇技术人员,全面管理。3年之后,苹果开始挂果,谁家地上栽的树给谁。

种了五六年苹果,作为尹岔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尹小宁家里的果树依旧东一棵、西一棵,歪七扭八。不懂技术的他,去年将地流转给合作社了。他又继续在托管的果园里打工,一天挣80元。去年年底一算账,从合作社领了6000多元。

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将4亩山地全转给合作社了。“等三年后结果,我跟着合作社学下的,也够用了,果树还给我时也就会管了。”尹小宁告诉记者,合作社还承诺,如果到时候自己不想管,一亩果树的收益,与他四六开。

不仅有托管的收益,还有股份的分红。虽然果树一时半会挂不了果,每年,合作社照样给包括尹小宁在内的18名村里的贫困户土地分红,还拿出3万元预分红。

“以前,村里苹果见效益的只有六七十亩。仅去年到今年,就新栽了1800多亩。”王旺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原来村里产业发展不起来,村班子都没有话语权。有产业了,现在是群众围着支部转、支部围着产业转、产业围着市场转、市场围着效益转。”

“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是灵芝乡的产业发展模式。而界石铺镇,产业模式却不尽相同,闯出的路子是“乡镇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贫困户”的“五联”模式。

着眼构建养牛产业体系,去年,界石铺镇成立了红圣绿园产业公司,运用县里给的牛产业发展资金和帮扶资金,建起了一处养殖小区。同时,组建成立康源牧业养牛联合社。然后,以“轻资产”运营的方式,招商引进了榆中一家养殖公司。

由此,镇里采取全新合作方式——产业公司以养殖小区固定资产入股,合作联社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配股资金入股,引进企业以投牛及设备技术入股,聚力发展养牛产业。

“种好饲草养好牛,赶着红牛奔小康。”界石铺镇党委书记张乾龙感慨地说,前几年,镇里费了好多心思,养牛存栏量不到3000头,去年一年光景,一跃达到7400头。

牛产业发展起来了,界石铺镇换个思路重新打量自己,以前总觉得没资源的他们,其实“宝”就在身边,那就是平日熟视无睹的广阔的土地资源。

为何不因地制宜、以畜带草?镇里与定西民祥牧草公司合作,今年春天一口气种了2万亩优质饲草玉米。

宜果则果,宜牛则牛。按照国有平台公司融资监管、龙头企业市场营销、合作社生产管理、贫困户参与经营这一模式,静宁县各乡村根据不同乡情村情,自主构建“乡镇产业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乡镇产业公司+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发展模式。

全新的产业扶贫模式,让静宁县特色产业得以百花齐放,从“点点盆景”蔚然成为“道道风景”。

“小河有水大河满”。连静宁人都很惊讶,县里的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突然间呈“井喷”之势——

这个有名的“苹果大县”,去年养牛的数量增加了1.5万头,存栏量一举突破10万头“大关”。

“这一年养牛增加的规模,原来至少需要四五年的工夫!”工作25年的静宁县畜牧局局长李宏强告诉记者。

“静宁烧鸡”的品牌鼎鼎有名。“独一份”的“静宁鸡”还是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地方优良肉鸡品种。可这些年来,静宁许多农民其实都嫌费工多、利润薄而不养鸡了,当地用的鸡大多都是从外地拉来的。

现在,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有了全新突破——静宁县农发公司今年在“静宁鸡”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静原鸡产业开发公司,在10个乡镇建办20个养鸡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投放40万到50万只鸡苗。

夯实产业扶贫,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特色产业越来越红火,发展越来越有底气的静宁县,开始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重。静宁县深知,不论怎么做,一定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必须深化“龙头企业全覆盖”行动,不断探索“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

啃“硬骨头”,还须借助外力。

山路蜿蜒,一弯接着一弯。静宁县最北端的原安镇,是这个贫困县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现在,在这里干旱贫瘠的大山深处,长出了一朵朵当地千百年来从未种过的香菇。

在省委宣传部的牵线搭桥下,原安产业公司引进甘肃民乐鸿博公司,在原头村与齐埂村的交界处,建起一家集产业开发、扶贫车间、智慧农业于一体的食用菌精准扶贫产业园。

30个大棚由贫困户经营,公司负责销售,镇里培育出了一个全新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富民新路。不仅如此,公司收入还要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

贫困户打工也有了新去处。59岁的齐埂村贫困户张文敏在这里一个月工资有3000元。令他开心的还有,一下班就能回家。

公司总经理邵鹏年正是来自张掖民乐的能人。扶龙头,扶能人,静宁落实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扶贫带贫机制,借梯登高,引企入乡。

县里为贫困户每户配股1万元,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补助20万元。将龙头企业、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引入经营体系,激发他们参与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吸引贫困户加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在原安镇深度贫困村关音村,镇产业公司投资,动员退休的村支书韩效唐发挥余热,带领村民养蜂,开拓“甜蜜”的致富路。

在原安镇坷老村,致富带头人李冠伟创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低价赊销、高价统卖”的方式,帮12户贫困户养起了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产业扶贫经营体系的建立运行,使静宁农村资源要素逐步激活,农业发展动力逐步增强,农民增收源泉逐步拓宽。

现在,县里围绕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群众稳定增收脱贫,集中力量打造起了南部“十乡百村”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北部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葫芦河流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葫芦河流域现代果品高新技术示范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立体寒旱农业示范区,创建起了静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新起点,新模式。产业体系健全了,造血机制闯出了,静宁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也必将未来可期!

2019-06-11 ——静宁县健全产业扶贫经营体系调查 【脱贫攻坚奔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130721.html 1 强龙头 兴产业 促脱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