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甘肃贫困问题在历史上就比较突出,长期以来都在同贫困作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更是举全省之力推进脱贫攻坚。请介绍一下甘肃的扶贫脱贫历程,以及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林铎:感谢你对甘肃脱贫工作的关心。大家知道,甘肃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可以说甘肃贫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说到甘肃,首先想到的是偏远、缺水、贫困甚至落后。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甘肃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上还是温饱不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达1254万,贫困发生率达75%。甘肃有很多地方发展条件很差,尤其是干旱缺水,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1982年底,国家决定开展“三西”建设,开始实施区域性扶贫开发,就包括了我们甘肃的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三西”建设时期,甘肃创造了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的“三个第一”,即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行动,第一个集中连片推进的区域性扶贫开发行动,第一个大规模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去得最多的是贫困地区,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先后在6个地方召开座谈会专题部署指导脱贫攻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几年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对甘肃来讲,脱贫工作就是我们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还有17个,扶贫开发任务十分繁重。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就有我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两州一县”,我省自己还摸排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这些贫困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极差,扶贫脱贫难度非常大。
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甘肃的脱贫攻坚。2013年2月视察时,专门强调了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提出“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要求我们“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专门讲了脱贫攻坚问题,对我们面对面地悉心指导,提出了“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等五个方面要求,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进一步指明前进和努力方向,也是向全党全国再次发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
经过努力,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减贫58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75个贫困县中有36个实现脱贫摘帽,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具体来讲:
一是扎实贯彻精准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影响脱贫的问题。
二是紧盯脱贫目标标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两个确保”: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也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攻坚就是要按照这样的目标标准,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资源来解决有限的问题、实现有限的目标。实现“两不愁”难度不是很大,这几年我们主要集中精力推进“三保障”工作,同时根据省情实际,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和易地搬迁,争取尽快破解瓶颈、补齐短板。
三是聚力解决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则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优先供给政策,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布局项目,还建立省级领导干部包抓深度贫困县制度,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东乡县是我省独有少数民族——东乡族所在的县,由我联系帮扶。宕昌县也是一个脱贫难度很大的县,由省长来帮扶。这样一来,每个县都有具体的帮扶人。
四是确保稳定持续脱贫。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很多群众之所以贫困,就在于没有增收产业和致富门路。我们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发放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等办法,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还培育引进了一批涉农龙头企业,覆盖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增收产业体系,群众脱贫的稳定性、致富的可持续性更强了。同时,历史性地消除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仍是今后两年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现在正是最吃劲的时候。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盯住目标和标准,扎实开展冲刺清零行动,对“两不愁、三保障”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核实,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防止出现返贫,扩大脱贫攻坚的战果,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就给大家介绍这些。
光明日报记者: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的问题是,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谢谢。
林铎:甘肃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总体上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恰恰又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省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几个大沙漠在甘肃交汇,我们要通过努力,让这些沙漠不能汇合。比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就是我省武威市的民勤县,这个县在挡着这两个沙漠。为此,过去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指示,要“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甘肃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维护生态安全是我们的一个底线性任务。整体来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差,特别是土地沙化、荒漠化比较严重,沙化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28.6%,荒漠化占到了45%,森林覆盖率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2.6%。去过甘肃的朋友都知道,一些区域坐在飞机上往下看,坐在火车上往外看,满眼都是荒山土岗、低丘缓坡,有的地方沟壑纵横、荒山秃岭,基本看不到绿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群众一直在同风沙作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70年来全省完成造林1.56亿亩,天保工程实施面积达到了3.15亿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1.33%。虽然同其他省份比我们差得很远,但这对甘肃而言已经十分难得,绿地每增长一平方米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甘肃特别是河西的风沙口,种活一棵树、一棵草都非常不容易,要建成一片森林、一片草地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今年3月份,我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这三代人用了38年的时间,在沙漠边沿完成治沙造林面积21.7万亩,管护风沙育林育草面积37.6万亩。正是有了这种愚公移山、久久为功的韧劲,才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我们很多干部、很多群众,现在这个时候仍奋战在沙漠里,在那儿压草打格、种梭梭,嫁接肉苁蓉等经济作物,干得很苦。甘肃干部群众为了保护祖国的自然生态、守住西部这个生态屏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创造了像八步沙那样的绿色奇迹。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提出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要求,叮嘱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搞好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甘肃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扛起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使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这两年,我们把解决各类生态破坏问题作为突破口,综合施策、动真碰硬,采取有力措施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确定的年度整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扭转了一些地方生态恶化的趋势。涉及祁连山的346个具体问题,已经整改334个,其余12个按规划和要求将于明年底前完成整改。
作为老工业基地,甘肃不少城市以前污染非常严重。过去省会兰州被称为“在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但是近些年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成效,我们说是“兰州蓝”,兰州还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被授予“今日变革进步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国家推广。我相信近几年去过兰州的朋友,会感到兰州大气质量还是很好的。
为了解决长远的问题,我们专门制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规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十大生态产业,现在正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占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对生态改善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有广大媒体的监督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建成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日报社记者: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了解到甘肃总体在中国所有省份中属于发展比较滞后的。我想请问,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甘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谢谢。
唐仁健:确实如你所说,与东中部地区、与部分西部省份相比,甘肃的发展现在还是比较滞后,但是自己跟自己纵向比,应该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刚才林铎书记讲到的一些基本情况,好多数字都说了,我再简单举几个例子。一是从综合的发展指标来看,生产总值现在8200多亿,1952年的时候只有13亿多,增长了600多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是1957年的157倍,年均增长了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那时候增长了159倍。一般说家电、电话,这些在甘肃已经都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33辆;住房条件,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3.8平方米和31.4平方米。我感到,这几方面的变化,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
首先是吃饭。古往今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确实是多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前段时期,甘肃人民就为吃饱肚子而奋斗。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从食不果腹不能解决温饱到现在解决了温饱,而且还追求富裕,到明年年底就能和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总体上吃饭问题现在已经完全解决。至于贫困县贫困状况、脱贫摘帽这些情况,刚才林书记已经讲了,我不再重复。
二是吃水。吃水在别的地方可能不成问题,但是在甘肃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古往今来,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基本是甘肃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的自然写照。现在我们还是在为水而奋斗,这些年在中央的关注下,尤其从“九五”开始,我们在解决用水问题上,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一大批工程得以实施,包括引洮一期、二期。这件事要特别讲一讲,让甘肃人民特别感动的是,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时,特别关注引洮一期工程推进实施的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这充分展现了总书记对甘肃人民浓浓的情怀,以及对甘肃群众的关心和挂念。贫困地区有3.3万多户,十几万人还要饮窖水,这是我们的条件决定的,但为每户装一个净水设施,这样饮水安全指标也没有问题,请各位放心。
三是行路。有个段子说,当初甘肃的学生到外地读书,同学问你们那个地方以前是不是上学、上班还要骑骆驼?在别人眼里真认为好像这么落后。早年也许是这样,但是现在决不是这样了。刚才书记也讲了一些数字,现在我们的公路,除了刚才讲到的总数是14万多公里,现在14个市州,每个市州高速公路已经通了,86个县,现在还有30个县高速公路不通,但是其他的已经通了。铁路,尤其是2014年兰新高铁建成后,推动甘肃进入了高铁时代。到2018年,我们省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5000公里,高速公路4000公里。尤其要告诉记者朋友的是,刚才书记提到一句话,从前年开始,甘肃和重庆、贵州、广西和东盟、新加坡打通了“中新南向通道”,现在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这对甘肃来讲,就像当年的“蜀道难”,现在突破口已经打开,对甘肃下一步发展,特别是开放发展,效果尤为明显。我们的机场航运,14个市州已经有9个民用机场,开通了国内国际航线200多条,通达的城市100多个。
这三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人民获得感最明显的三大方面。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起甘肃,我们很容易想到玉门关、月牙泉、敦煌壁画、大漠驼铃,它是很多人心中的远方。甘肃如何让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民众脱贫的手段呢?如何通过深耕“一带一路”,让这些优秀的旅游资源走向世界?谢谢。
林铎:你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推进绿色发展是甘肃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业是甘肃目前的支柱产业,未来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刚才,我介绍了甘肃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甘肃是一个自然景观多样的省份,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地理地貌非常丰富,东南西北各不相同。要想了解一个完整的甘肃,就要走遍甘肃,东南西北都要走到。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甘肃。每年6月22日,我们都要在天水举行祭祀伏羲大典,而且是海峡两岸同时祭奠中华人文始祖。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华夏文明如何发祥,那就要了解甘肃这个地方。你刚才讲到的敦煌,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北大季羡林老先生讲,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新疆的那一部分,也是靠近敦煌的。敦煌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和代表,敦煌学现在已经是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之一,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在研究敦煌学。
我刚才讲了,三届敦煌文博会引起的反响很好。与会的外国政要、部长级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以及法官等,在这里了解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都感受到一种震撼力。古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但最主要的还是河西走廊这条。当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过的都是这条通道。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在焉支山下就是现在山丹县附近召开过所谓的“万国博览会”,有来自27个国家的使节和商贸人员参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甘肃的石窟文化,比如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都是我们国家石窟文化的精华和代表。我省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和北京并列排在全国第2位,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省内多民族聚居,56个民族俱全,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255.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82%,所以有很多的民族风情,非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也很浓郁。
甘肃文化资源的丰度排在全国第5位。近两年,不少旅游评价机构都把甘肃列为一生必去的地方,我们也一直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一个主打产业来做。就敦煌来讲,主要是在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因为敦煌附近还有玉门关等,就是古诗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指的地方。王之涣、王维诗中提到的玉门关等地,离敦煌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现在,每年还有十几万人沿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讲的取经路线徒步行走。
近几年,甘肃接待游客数量增长速度很快,连年都在20%以上,去年超过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我们在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同时,也注重让农民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现在很多人乡村旅游是到甘南去,甘南开展全域无垃圾、全域旅游,使那里变得非常干净,打造了1000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像尕秀已经很有名气了。陇南康县的乡村旅游也搞得如火如荼,你们今后可以去看一看。
产业的构建加上乡村旅游的推动,会大大提升甘肃的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甘肃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脱贫攻坚最有力的助推力量。月牙泉、鸣沙山以及张掖的丹霞地貌,请媒体多进行宣传推介,也希望你们多去走一走。走遍甘肃了,最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我们知道,甘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从传统的内陆省份转化为向西开放的前沿要地。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甘肃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成效?接下来如何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谢谢。
唐仁健:谢谢记者对甘肃这方面问题的关注。甘肃历史上有开放包容的基因,刚才讲古丝绸之路,有很多人物,包括张骞出使西域等。从明代以后,因为海洋文明的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甘肃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所以就慢慢沉寂下来了。1978年,我们的贸易才只有几千万元,现在有400亿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讲,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之后我们就一直研究思考怎么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最大的机遇,提出占领五个制高点:
一是文化。刚才书记对文化旅游的一段话就充分表明了我们在文化方面底蕴深厚。我们经济是个小省,但是文化方面,还真不用谦虚,就是一个大省,旅游应该成为一个强省,但现在还不是,差距就是潜力。
二是枢纽。古往今来,甘肃特别是河西走廊,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黄金路段,现在因为空中、海上通道的发展,好像地位下降一点,但是陆上的运输特别是火车,比如中欧班列必经河西走廊。随着交通,铁路、公路的发展,甘肃下一步在枢纽方面依然十分重要。有的专家学者讲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甘肃最大的开放增量,寻求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它处在一个十字交汇的地方,所以这个枢纽是我们的制高点。
三是科技。甘肃的经济8000多亿的体量不算大,但是我们的科技在全国能排到第18位。全国一共四个方阵,我们在第二方阵。我们一共有2000多家科技单位、科研单位,其中中科院的一院三所、兰州大学,还有中央很多专业水平很高的研究所。经济不行,科技很行,这背后表明我们转移转化没有抓好。所以我们下一步在转移转化上要下很大功夫,我们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直通机制。另外,国家去年还批准了西北第一个科技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是最高层次的自创区。
四是信息。现在每个省都在讲,甘肃也不能不讲,就像当年的蒸汽机、电气化,关键是我们要做出甘肃的特色,特色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再一个是生态产业,围绕生态产业来推进信息化。
五是生态。生态既有保护的方面,也有发展的方面。保护好我们全省56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区全省一共21个,祁连山只是其中一个。我们自己梳理出全省的问题、生态保护区1800多个问题,现在把1700多个问题、93%都解决了。祁连山,中央通报甘肃346个问题,我们现在96%以上已经解决,现在只剩12个问题还没有做完,按计划、按时间节点在明年年底前要做完。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书记讲去年年初省委全会决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我们想,这“五个制高点”其实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有的方面还是我们的绝对优势,只要发挥好了,我们就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讲的最大机遇是“一带一路”,也就能够推动新时代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刚才听了书记介绍的情况,确实特别感动,因为甘肃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家园。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是甘肃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14亿华夏儿女关注的问题。请问,这方面现在进展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安排?谢谢。
林铎: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发展用了“特别关切”,3月7日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了“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重要指示。这同2013年2月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要开创新的局面。全国两会后,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省委专门召开全会制定了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决定》,以此作为我们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总的部署和安排,现在全省上下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进甘肃发展。
刚才讲到的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是我们的两大底线性任务,就不多讲了。其他比如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的重要指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我们要牢牢抓住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甘肃是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这是双重的,但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甘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明显。所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就是要通过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来调结构。甘肃工业发展中国企占比很重,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6%是由国企创造的,而且对央企的依赖性比较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西部布局了一批重要产业,“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在甘肃就布局了16个,支撑了国家很多重要领域的发展。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终端产品比较少、产业链不完备,重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给别人生产原料的产业特征比较明显,很多附加值我们拿不到手。农业方面,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产业体系、组织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需要有一个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们也正在着力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主要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确保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
另外,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甘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3月份全国两会的时候又讲到,要“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家对甘肃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批准了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示范区是全国第18个。我们还有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部把这个试验区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结成了对子。近年来,全省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三年排在全国第18位。甘肃是有很好创新基础的,兰州大学在综合大学中水平也比较高,中科院在全国一共有12个分院,其中就有兰州分院,在兰州还有三个重点所。外面的展板中介绍了重离子治疗癌症,它就是中科院近物所的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设备。武威和兰州两个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正加快建设,有的已经完成临床试验。
再有,就是保障改善民生方面。主要是抓好就业、增收等工作,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每年都跑赢了生产总值增速,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总体来说,甘肃欠发达,经济总量不大,贫困程度深,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长期存在,但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富裕的日子,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斗目标,我们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采取新的举措来加快实现进程。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甘肃经济发展会迈上新的台阶,改革开放会构建新的格局,生态建设会取得新的进展,城乡面貌会有新的变化,群众生活会得到新的提升。我说的这几个“新”,也是省委制定的《决定》所明确的,我们将努力把它们变为现实。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注意到在2018年1月,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想请您谈一谈甘肃为什么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又如何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谢谢。
唐仁健:感谢记者对生态问题的深入关注。刚才我们反复讲到生态问题的延续,林铎书记讲到生态问题时说,甘肃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是又极为脆弱。为什么是这样?我简单概括,这个屏障很重要,就是“三阻一涵养”。“三阻”一是阻止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会合,民勤像一个半岛和叶片,深入两大沙漠中间,我们每年要到那个地方去植树种草,确保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二是阻挡沙漠隔断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一共18片绿洲,占国土面积只有7.1%,如果河西走廊这18片绿洲没有了,河西文明不保,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就断了。三是阻隔整个沙漠向青藏高原南侵。所以是阻止、阻挡、阻隔。
“一涵养”就是涵养长江、黄河和河西走廊三条内陆河的水源。我们为什么要谋划十大生态产业?因为简单保护很难持久,我们就琢磨,毕竟2600万甘肃人民,还要发展,还要过日子,而且还要过好日子,所以把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怎么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尤为关注、深入思考、反复研究的。所以去年年初,我们在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保护教训基础上,提出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做了这个决定。十大生态产业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典型的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二是能够去污染的,像数据信息和先进制造。三是少污染,尽量不污染的,甘肃有五大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首先是刚才林铎书记反复讲的文化旅游,其次是中医中药,我们中医中药的面积产量、道地药材产量在全国都是第一。还有循环农业、通道物流、军民融合。
为此,我们还制定了项目库,规划了265个项目,涉及8200亿的投资。今后对甘肃来讲,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结构、转方式,转换新旧动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抓手就是推动这十大生态产业。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我认为才是最持久、最深入、最有效的保护。谢谢。
林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要结束了。感谢媒体朋友们对甘肃的关心关注,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甘肃。甘肃是值得一来的地方,民风纯朴,人民热情好客,景观多姿多样。母亲河黄河在甘肃境内900多公里,兰州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我们的一本书《读者》,累计发行超过20亿册。我们的一部剧《丝路花雨》,40年常演常新、长盛不衰,已经演出了数千场,巡演40多个国家。我们的一碗面兰州牛肉面,家喻户晓,现在也遍及40多个国家,成为一个很好的产业,也是联系各地游客的纽带。我们的一座山祁连山,绵延一千多公里,它的冰川融水养育着河西走廊绿洲的人民,也演绎了很多历史故事。所以,甘肃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但是想了解甘肃就要深入甘肃,走遍甘肃的四面八方才能感知一个完整的甘肃。我以前写过一段歌词,当时我是这么写的:“天地就是线,山水紧相连。兄弟手拉手,千里共婵娟。祖国就是家,民族大团圆。浓浓民族情,情浓心相连。”我们的心、甘肃人民的心,和大家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华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把我们国家推向了世界。甘肃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高质量发展,保护好西部生态屏障,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跟上全国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甘肃2600多万人民将为之不懈奋斗,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