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年初,兰州大学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成为全国首批承建单位,为兰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搭建了重要的新平台。兰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将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核心,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路径,紧紧围绕理论研究、咨询服务、协同协作、互动交流等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水平和决策咨询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发展中心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本版今天刊发创新发展中心四位专家的文章,以飨读者。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蔡文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围绕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面部署和系统规划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目标、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举措,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全育人”核心是“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这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人,“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育人”。新时代,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育人”根本是“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三全育人”在“育”的目标上要遵循“六个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三全育人”在“育”内容上要坚持“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三全育人”在“育”的方法上要做到“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全育人”关键是“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教育者”“育人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人人育人。“全过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时时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将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方方面面,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相结合,实现处处育人。“三全育人”要求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时间上无空档、空间上无死角、人员上无懈怠、内容上无遗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基础是“合”。“三全育人”重在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形成合力。要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建设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要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全过程链接“生师家校社”五大主体,全局性优化“人财物时空”五大条件,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要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抓住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宫长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强调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养。这六点要求的实现不仅要求青年自身不断努力,不懈进取,更需要发挥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抓住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促进新时代青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坚持用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新时代产生新思想,培育新时代青年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化思想为青年之智慧、之行动。首先,必须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将这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贯穿到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引导青年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新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这就要发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透彻的理论阐释力和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向青年传递新思想的精髓,引导青年在感受新思想魅力中,下足功夫,认真学、反复学,学出忠诚信仰、学出责任担当、学出本领能力,真正把新思想化为青年奋进之动力。
学会用新使命培育青年担当意识。新时代赋予青年新使命,完成新使命要求青年具有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青年有着塑造世界、塑造未来的能力,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自身的时代使命,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要求青年具有担当意识,要让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这就要求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增强青年的使命感、责任感,以使命和责任的内蕴价值培养青年的担当意识,激发青年崇高奔放的激情,庞大无穷的潜力,为国服务的初心。要抓住当代青年“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勇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变革、勇于挑战传统、勇于担当使命”等与时代相契合的“代际特征”,把握青年成长成才的时代特点,抓住青年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青年担当意识的培育。
实现关口前移预防青年心理问题。新时代带来新问题,预防新问题要实现关口前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协同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青年(14-35岁)进行的心理健康专项调查(2019年)数据显示,受访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具有抑郁高风险,其中31-35岁的青年群体重度焦虑比例最高,在职青年的焦虑得分最高,青年群体的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压力、职业迷茫、学业压力等方面。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青年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要实现关口前移,做到未雨绸缪,利用实证调查、定期抽查等形式观察青年思想特点与心理问题,做好预防和后期治疗工作,向青年提供减压方式方法,对青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提高青年心理健康素养。
以劳促全培养青年劳动价值观。新时代呼吁新价值,培养青年劳动价值观要开展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要让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开展劳动教育,以劳促全,发挥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人本身的强大作用,利用劳动提升心智、充实青年人生的能力,培养青年劳动价值观。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和统领性,把其他教育内容融合在实践中,以培养青年爱劳动、依靠自身的道德品质,以增强青年对劳动的认可度,引导青年通过劳动增强自身体质、磨练自身意志、缓解身心问题,把观念上的知识转化为劳动实践,把对人生的感悟化为一滴滴钻研的汗水,引导青年树立实干才能兴邦的劳动价值观。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发掘红色文化育人的精神供给作用
李睿
在近100年探索、奋斗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其中,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供给。为此,我们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系统发掘红色文化育人的精神供给作用。
发掘用好红色资源育人的精神供给作用,平台建设是首要。红色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具有独具特点又无可替代的资政育人功能,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优质教育资源,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发挥着夯实精神供给平台的作用。一是系统提炼红色资源育人成果,形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质资源系统。红色资源是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按照革命先辈人物谱、革命遗址和珍贵文物、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等予以分类开发和资源整合,形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资源系统。二是深入研究红色资源育人规律,形成推进红色资源与“三全”育人有机融合的优质育人平台。红色资源是丰厚的铸魂育人土壤,应当积极推动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探索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机制,以红色资源育人平台建设提升“三全”育人成效。三是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形成推进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路径。应当在红色资源育人平台上积极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让红色资源进得了思政课堂主渠道,站得稳红色文化育人主阵地,涵化成立德树人好成效。
发扬红色传统,做好革命传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红色传统深深地植根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当中,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一切奋斗、探索和建设实践的精神升华。因此,红色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方向、干事创业的传家宝,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法宝。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红色传统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长期奋斗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党,也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善于与时俱进的党。应当把红色传统的火种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二是培养红色气质将红色传统优势转化为铸魂育人优势。“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红色气质。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培养他们信仰坚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思考未来、改造世界的优秀红色气质。三是抓住重要历史和时间节点增强红色传统育人的力度和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选择适当的育人场景、时间节点等非常关键。在增强红色传统育人过程中,应当善于抓住重大纪念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等开展系列育人活动,突出红色传统育人的感染力、震动力、辐射力。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育人的精神供给赓续始终。红色基因诞生和淬炼于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奋斗实践的集体记忆,见证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性结论。一是以传承红色基因擦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色。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新中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本色和身份标识。传承红色基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品质,青年一代才能稳固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二是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灵魂工程和固本工程赓续红色血脉,打牢红色文化育人的思想根基和行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平台,做好红色基因甄选和序列建设,发扬红色传统,夯实理想信念教育、初心使命教育、文化自信教育、道德修为教育、行动践行教育等,把传承红色基因落实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上去。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专业化建设
李东坡
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产物。紧密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专业化建设,提升智库服务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是智库科学发展、发挥作用的天然使命,也是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把准思政工作基础问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现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创建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学科范畴、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这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要在总结、归纳和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成就、效果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调研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现状问题,回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针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化社会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从基础理论继承与发展、研究对象凝练与深化、研究方法优化与创新、学科内容整合与拓展、学科架构补充与完善、学科边界明晰与建构、学科队伍吸纳与培育等方面,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
围绕铸魂育人核心业务,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讲,是一项用信仰培育信仰、用思想启迪思想、用心灵赢得心灵的铸魂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要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总要求和总原则,根据党和国家理论宣传要求、高校大学生认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讲现状,构建以专题报告、时政讲座、理论讲解、网络课堂、在线互动、活动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鲜有趣的理论宣讲体系,向教育等有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提高理论宣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辐射面。
聚焦高校舆情思想动态,做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情监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至关重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增大、进程加快,矛盾问题、风险冲突也必然叠加集聚,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折射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容易引发社会心态波动,甚至滋生负面情绪和极端心态。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要重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情研究,组织灵活多样的形势政策教育,切实加强对改革发展和稳中向好经济预期的引导,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稳定情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同时深入开展净化舆论环境专项整治研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加强对社情民意和舆情动态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网上网下、境内境外相关舆情动向,把互联网作为重点,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基本原则,主动出击、抢占先机,综合运用理论研究、理论宣讲、政策疏导、网络互动等手段管网治网,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咨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务。多元复杂利益格局的现实,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成变化的影响难以避免;多元多样社会思潮的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难以避免;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对冲难以避免;西方价值观和错误思潮的渗透,对主流思想的干扰破坏难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类智库要按照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民族地区抓好高校舆情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维护边疆巩固方面加大研究力度,针对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整体性角度全面把握多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系统建构,提出整体性地协同创新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和方案。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