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5月20日
第03版: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奔小康】
围绕解决“干什么”,主攻六大特色产业

选准产业路 一户有一策

——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一

元古堆村新貌。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积极发展畜草、种植、苗木、劳务、旅游等五大富民产业,有效促进了村民脱贫致富。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吴鲁

临夏县土桥镇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的工人们在生产。临夏县紧紧抓住厦门与临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有利契机,推进产业“扶贫车间”建设,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梁永吉

天祝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白牦牛养殖业,助力牧民增收致富。(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牛继荣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要脱贫,必须上产业!产业富民是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 然而,在我省不少地方,基层干部一说产业扶贫就头大,群众一听产业扶贫就害怕。

难在哪儿?首先就难在产业咋选上。

选准产业,是产业扶贫关键的第一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确定产业扶贫主攻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靠什么脱贫”的问题。

既在面上“织布”,又在点上“绣花”。甘肃紧紧抓住让贫困户产业落到实处、能够见效这个关键,咬定“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渠道”目标不放松,深入对接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一系列特色优势产业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夯实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基础。

2018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依靠“牛羊菜果薯药”等产业脱贫的农户达15.54万户、脱贫人口达64.89万人,占到全省总脱贫人口的80%。

选对路子,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优势产业

“种啥、养啥才能挣钱?”这是42岁的贫困户王号宁以前每年最愁的事。

山路蜿蜒,一弯接着一弯。王号宁所在的宁县盘克镇前渠村,位于子午岭林缘区。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条件差、产业缺。

家里的5亩多地,总不能一直种小麦吧?4年前,王号宁“跟风”将4亩地全部育成了树苗。结果,别人往出卖苗,他成了“接盘侠”,苗木“烂”在了地里。

对于身体残疾的他,简直是雪上加霜。7年前,因为家里地方紧张,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他再不养耕牛了。没了产业收入,他只能到邻近的砖厂“抱砖”维持生计。

路子不对,使多大的劲也脱不了贫。王号宁的苦恼,是甘肃贫困地区许多贫困户的共性问题。

在甘肃,贫困村大多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基础差、发展难。产业普遍散、小、弱。许多贫困村更是无产业、无新型主体,发展困难。

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贫困人口中,超过一半的贫困村产业背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全省贫困村中,近四成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有2882个。

产业扶贫措施单一、基础薄弱的问题,是甘肃绕不开、躲不过的大事难事。

谁不想发展呢?可曾经在一些地方,少数领导拍脑袋决策,猪价涨了号召养猪,苗木价高鼓励种苗木,不接地气、不顾规律,跟风上项目,往往是“开头一哄而上,后面一拍两散”。

真的是自身没有发展产业的条件吗?

甘肃,“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造就了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自然资源禀赋。特殊的土壤、降水、光照、积温,让千里陇原形成了很多品质优良、名闻天下的农产品。

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花牛苹果、兰州高原夏菜……还有白牦牛、油橄榄等独有品种,提起这些“独一份”“好中优”“特别特”“错峰头”的农产品,甘肃人谁不自豪?

现在,甘肃,多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马铃薯面积、产量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苹果面积、产量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

可落实到具体贫困地区,到底靠什么产业脱贫?

“一团乱麻,找出线头”。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必须因地制宜,认真分析,梳理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从贫困地区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构建起带动脱贫攻坚作用大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体系。

牛、羊、菜、果、薯、药——甘肃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如此清晰,如此响亮。

“咬住到户”,产业扶贫精准滴灌到户

产业扶贫如果只在生产环节上做文章,摆脱不了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的“涨跌怪圈”,实现不了增产增收。

坚持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扶贫,聚焦六大产业拿出“作战方案”。甘肃用精准的政策供给,打开产业扶贫局面。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统领统揽统筹作用,探索创新运作模式,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全省产业扶贫政策供给体系。

去年年初,甘肃围绕做大做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出台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一揽子出台六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其后,省委省政府陆续制定并出台了到户产业资金投入扶持、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发展、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扶持、果蔬保鲜库建设、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等产业扶贫政策文件,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持。

超常规的举措,实打实的投入,使甘肃产业扶贫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许多基层干部纷纷点赞,这套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管用实在!

产业扶贫,在方向和内容上做到了抓主抓重。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要让贫困户从中获得实打实的好处,还得在精准覆盖上下功夫,将产业具体落实到各家各户的头上。

以往,贫困户究竟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怎么干、如何帮,甘肃各个地方都没有明细账,缺乏明确仔细的计划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甘肃深刻地认识到,产业扶贫,必须在精准到户上做文章,对症下药、分类施策。

一户一本账,各家不一样。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指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分类指导抓实“一户一策”,拉开架势构建完备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指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进一步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一户一策”夯实工作基础,把脱贫产业加快落实下去,把短板弱项找出来、补起来,更加精准扎实地抓好脱贫攻坚头号政治任务。

突出到户到人这个核心,甘肃完善和落实“一户一策”到户精准脱贫计划。40多万名各级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户坐在一起,一对一确定脱贫路子,一项一项商量脱贫对策,因户因人研究制定“点穴式”脱贫和帮扶举措,制定完成了65万户261万人的脱贫方案。

紧扣“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甘肃在产业扶贫上落细攻击点位,“咬住到户”的问题,告别以前单纯自上而下设计项目的办法,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利用“一户一策”的微观数据,把依靠产业脱贫户精准识别出来,自下而上和产业扶贫目标任务自上而下有效精准对接。

根据扶贫产业与“一户一策”对接结果,甘肃各地梳理出本县区到乡、到村、到户以及分产业、分年度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到人的任务分解方案,制定落实到户的具体办法和培育壮大产业的有效措施,切实做到“一户一策”扶贫目标任务与产业到户到人精准脱贫目标一致。

县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据统计,通过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58个贫困县主要依靠种养产业脱贫和主要依靠“劳务+种养业”脱贫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共35.15万户、147.55万人,占全省尚未脱贫人口总数的78%。

“一户一策”,致富路变得豁然开朗

“好,咱养牛!”王号宁一下感到有希望了。

帮扶干部根据王号宁的致富意愿和能力,量身定制了“致富套餐”——林缘区,种庄稼不行,换个角度看,却是绿色养殖好条件;以前养过耕牛,有经验,现在养肉牛准行;养牛有奖补资金,买铡草机也有……脱贫账算得清清楚楚,致富路变得豁然开朗。

去年7月,王号宁买了3头母牛、2头小牛犊,牵着“牛”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好产业激发了贫困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多半年来,每天早上6时30分,王号宁就开始喂牛了,中午休息会儿,一直干到晚上10时。“咱爱打个麻将。可现在,不说平常了,正月,我都没打一场麻将。”今年过年期间,他为养牛的事忙得团团转。

王号宁养牛脱贫的信心越来越足。现在,他家的3头母牛全怀孕了。前不久,他卖了2头小牛犊,立马又花钱买了1头怀孕的母牛。他的账是这么算的:“到六七月份,总共能下4头小牛犊,这些小牛犊相当于干赚的!再说,去年国家还给了1.75万元的奖补资金,今年肯定能脱贫。”

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通过“一户一策”,甘肃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帮扶干部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产业扶贫“菜单”,对胃口、易消化、有营养,让老百姓知道该怎么脱贫了,帮扶干部知道劲往哪儿使了,进一步夯实了产业扶贫的基础。

甘肃产业扶贫,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又不拘泥于这六大产业。

“东乡手抓”赫赫有名。在人们的印象中,山大沟深的东乡族自治县,养牛、养羊多少年了都没做大做强,发展产业还能干啥?

拓宽养殖渠道,改变养殖模式,在东乡县锁南镇乔文村,养鸡成了这里的主打产业;在关卜乡墁坪村,建起了上百头的“高原之舟”牦牛养殖基地;在达板镇达板村,一直养牛的养殖户马铎现在从戈壁滩上“牵”来50峰骆驼养起来了。他告诉记者,“前不久,刚下了7峰小骆驼!”

产业的培育壮大需要时间,但精准脱贫的任务就在眼前。打好产业扶贫仗,既要管当下,也要管长远。

百花竞放,万木争荣。富民兴陇,千帆竞发。甘肃坚持抓大不放小,适当突出短平快,大力扶持小家禽、小庭院、小作坊、小手工、小买卖等“五小”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临夏县,很多村民素有手工制作布鞋的传统。现在,在县里的大力扶持下,当地一个个农家妇女坐在自家炕头上,将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一双双小布鞋,缝制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2018年,县里布鞋产量达到560万双,产值2.3亿元。

“有了好产业,不用做思想工作,群众就会主动告别‘等靠要’。”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对记者说。

2019-05-20 ——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一 【脱贫攻坚奔小康】
围绕解决“干什么”,主攻六大特色产业
1 1 甘肃日报 c126885.html 1 选准产业路 一户有一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