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第03版:国内要闻

【爱国情 奋斗者】

【共和国兰大人】郑国锠: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

(接1版)“有一次郑先生在水池里发现了一块破损的盖玻片,捡起来后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们,清洗时一定要特别小心。因为当时盖玻片只能进口,价格不便宜。”王崇英回忆说。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郑国锠潜心研究植物花粉母细胞的染色质穿壁现象(细胞融合),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1977年8月,教育部决定由郑国锠编写《细胞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并草拟《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此外,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细胞工程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细胞生物学本科专业。

在兰州大学工作的60余年,郑国锠写出了150余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出版了《细胞生物学》《生物显微技术》《细胞生物学进展》(共三卷)、《植物细胞融合与细胞工程·郑国锠论文集》等一批深具学术影响的专著,其中《细胞生物学》教材连续印刷近十万册,成为国内生物学科影响最大的教材之一。

亦师亦父 桃李满园

生命科学学院很多学生都听过郑国锠讲的“开学第一课”。这一传统,他一直坚持到90多岁。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光沁曾是郑国锠的研究生,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让他记忆犹新。

那是一次研究生入学教育,郑国锠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一个背着行囊乘船过河的人,为了减轻重量,丢掉了行囊里的诚信,留下了金钱、名誉等,最后这个人因为丢了诚信身败名裂。

“郑先生是一个非常正直、讲诚信的人,能跟他一起工作很幸运。”郭光沁说。

在教学中,郑先生的严格每个学生都深有体会。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牛月是一名“80后”,她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在郑国锠的实验室中度过。“我做郑先生学生时,他已经90多岁,但是我们学生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他家里,带着最新的研究进展、实验数据,以及制作好的显微镜照片,挨个向先生汇报。”牛月说。

郑国锠对每一个学生的研究结果都看得非常认真,有错误直接指出,“每次去见先生都很紧张,他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实验中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待研究不敢有半丝懈怠。”牛月说。

正是这样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让郑国锠培养了大批生物学领域的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如今已是知名的专家教授。

在生活中,郑国锠却是一位如父亲般慈爱的老师,很多学生都能讲出老师温暖的故事。

王崇英和丈夫出国学习那一年,女儿刚刚考上初中。王崇英说:“郑先生私下托熟人,请求为我女儿分一个细心的班主任,以解我们的后顾之忧。”

郭光沁在国外学习结束后,想回到兰州大学工作,郑国锠非常高兴。他三番五次跑到学校人事处,就是为了落实郭光沁来校手续的事。

牛月在出国学习前,专程去向老师辞行,也将自己成婚的喜讯告诉了他。第二天,郑国锠托秘书送给她一本书,书中还夹着一个贺喜的红包。牛月说:“先生一再嘱咐我,学习结束之后一定要回国服务。”

就像郑国锠一样,他的很多学生都有国外留学经历,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学成后回国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2012年10月12日,郑国锠在兰州去世,兰州大学痛失一位学高身正的大先生,他的学生痛失良师。

2014年,在郑国锠先生诞辰100周年时,他的铜像在兰大生命科学学院揭幕。郑国锠先生又回到了自己耕耘大半生的地方,此后的日日夜夜,他都与自己挚爱的事业和学生相伴。

2019-04-15 【爱国情 奋斗者】 1 1 甘肃日报 c121341.html 1 【共和国兰大人】郑国锠: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