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 娜 实习生 党玉萍
3月12日,随着“雪龙号”在上海靠岸,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航行3万海里,历时131天,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完成各项任务,随队回国。
第35次南极科考都取得了哪些成果,队员们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日前,康世昌在兰州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他赴南极科考的故事。
穿越“魔鬼西风带”
南极科考注定是勇敢者的挑战。
2018年11月2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一路平稳。11月18日,“雪龙号”离开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开始穿越海况恶劣的“魔鬼西风带”。之所以被称为“魔鬼”,是因为这一带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浪高,气候极其恶劣。“南极科考全程,‘雪龙号’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每次都是对科考队的极大挑战,很多队员严重晕船,吃一口就呕吐不止,甚至躺在床上三四天都爬不起来。”康世昌说。
“2018年11月30日,我们到达中山站外围,这次是历年来航途上海冰最长的一年,长达44公里,给物资转运带来很大困难。”康世昌说,经历了艰难的破冰、探路,最终在“海陆空”的协同作战下,科考队完成了史上最远的一次卸货行动,安全将1600多吨物资转运到中山站,直到那一刻所有队员的心才踏实下来。
康世昌介绍,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作为第35次南极科考陆基首席科学家,康世昌除了完成自己的科考任务,还负责对南极大陆业务化观测和科研项目的总体把关和指导。
遭遇恐怖“白化天”
冰裂隙、暴风雪、白化天……在南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遇不到的。
康世昌介绍,由16名队员组成的昆仑科考队要从中山站出发,经泰山站,再到昆仑站一路进行科考,最后再返回中山站,总行程2500多公里。其间,康世昌所在的3人冰川组要完成深冰芯钻机维护、浅冰芯钻取、冰川表面物质平衡参数测定等任务。
2018年12月18日,昆仑科考队从中山站出发,于2019年1月4日抵达昆仑站。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穹A地区,是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考站。(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