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3月11日
第04版:全国两会特刊·牢记总书记嘱托

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攻坚篇

3月7日,东乡县布楞沟村“巾帼扶贫车间”员工在加工食品。今年,东乡县结合扶贫工作,高效利用央企帮扶、东西部协作机制,使当地特色食品、工艺品走向全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临夏市张王村村民在村里的电热毯制作扶贫车间生产电热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庆阳市白马苹果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对苹果进行清洗分级装箱,准备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合作市那吾乡拉咱村显得格外漂亮。近年来,合作市紧盯“脱贫摘帽”目标,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临夏: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临夏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当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感责任在肩、使命重大。大家纷纷表示,将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之一,全州下辖的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我省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专门来到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看望慰问这里的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与关怀,近年来,临夏州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断加强脱贫攻坚基础工作,落实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和干部联系帮扶制度,制定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大力培育富民产业等,全力推动扶贫政策、脱贫措施、帮扶责任精准落实。

经过多年鏖战,临夏州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42.2%下降到2018年底的8.97%。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所说:“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在数以万计的脱贫群众中,布楞沟村妇女马热则就是其中的一位。几年前,马热则一家只能靠丈夫出门打工挣的微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也出不了远门,种的几亩地还不够自己家里吃,感觉以后的生活也没啥指望。”马热则说。

去年,随着全州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布楞沟村办起了“巾帼扶贫车间”,专门生产当地妇女都拿手的油馃馃。“制作油馃馃,我们都在行!”成为一名车间工人后,马热则现在每月能挣近3000元。“加上丈夫打工挣的钱,长期稳定脱贫肯定没问题。”她说。

“全村50多户贫困家庭的妇女基本上都在扶贫车间里上班,家家都在想着法子忙致富。”布楞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陕斌杰说,5年时间里,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近4番。

如今的布楞沟村,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房屋依山而建,平整的水泥路将家家户户串连起来,村民们喝上了甘甜可口的自来水……51岁的村民马麦志看着眼前这一切,不禁感慨道:“几年时间,村里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亏了总书记的关心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此,临夏州扶贫办主任马秀兰感触颇深,她说:“在这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最后时刻,我们必须要吃住劲、不松懈,将扶贫工作落实到每一户困难群众家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临夏州将继续牢牢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今年,全州将实现11.7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6%,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永靖县、积石山县5个县摘帽。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临夏州已经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表示,今后临夏州将重点做到粮改饲全覆盖、扶贫车间全覆盖、就业务工全覆盖,努力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摘帽”了更要往前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迎着明媚的春光,3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皋兰县石洞镇明星村村民陈玉相的家中,他正笑盈盈地在自家的新房里招呼前来“暖房”的朋友们吃午饭。

刚刚过去的2018年,陈玉相家最大的一件喜事,就是盖起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子。喜上加喜的是,他家也顺利地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我57岁了,大半辈子都没住上个好房子。”陈玉相叹道,“你猜,旧房子是啥时候建的?1968年!土泥砖垒的,一面墙皮都掉光了,全是裂缝,老怕哪天就塌了。一直想盖房子,可是没有钱。”

陈玉相一家主要靠近20亩水浇地为生,种植的洋芋、玉米一年下来纯收入不足5000元,前几年基本上都用来给两个子女交学费。2014年,儿子开始在西安的一家民办技校学汽修,每年学费生活费就要2万多元,日子越来越难以为继。

为了帮助他家尽快脱贫,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实际,引导他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玫瑰、梨树种植;同时帮助他将专项扶贫到户资金2万元入股到当地龙头企业金盛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去年8月拿到了保底分红2000元;将他纳入到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至少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以4.5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支持和县政府自筹扶贫资金,帮助他家盖了新房。

2018年,新盖的5间砖混房圆了陈玉相一家多年的梦,儿子女儿也开始打工挣钱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他家告别了贫困,而作为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贫困县之一的皋兰县,也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

虽然皋兰县是兰州市近郊县,区位优势明显,但是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14年,全县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32个,7795户27838人还是贫困户。近5年来,皋兰县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富民产业、保障民生民利,以“绣花”功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7186户2586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下降到现在的1.28%。

包括陈玉相在内的很多脱贫户都担心,摘了帽子,是不是以前的好政策也不能再享受了?

一同前来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丽的一番话,让陈玉相吃下了“定心丸”。

“习总书记说了,‘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您家脱贫了,今年的惠民政策还能继续享受,入股享受分红的钱也还是会发,我们帮扶干部也会继续给您解决困难,放心吧。”杨丽说道。

杨丽是兰州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的一名基层干部,2018年4月被派驻到石洞镇明星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去年皋兰县顺利脱贫摘帽,可杨丽说,她要继续在明星村这个脱贫攻坚一线战斗下去,特别是这两天,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后,她更是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习总书记强调,‘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我们明星村还有7户32人没有脱贫,都是极其困难的家庭,不仅需要政策兜底保障,更要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另外还要防止已脱贫户返贫,要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继续奋战在一线。”杨丽认真地说道。

杨丽最揪心的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魏亮周一家,65岁的魏亮周和老伴年事已高,种地已力不从心,收入很低。儿子魏华孔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不仅失去劳动力,医药费负担也非常重,每月就要上千元,加上家里已欠的2万元贷款,今后的日子只会更加困难。

杨丽从事医疗保险工作多年,入村后,第一时间就向村民们普及医疗保险惠民政策。她很快帮助魏华孔申请了慢性病长期门诊,帮助他家减轻了医药费负担。

同时,她还与村“两委”为魏亮周家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让魏亮周老两口从种地转向养殖,去年利用部分专项扶贫到户资金为他家增添羊只,还帮他将剩余到户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享受分红。

“儿子这个情况,我们老两口一想起来就犯愁,还能支撑他多久呀,多亏村里的帮扶,儿子现在看病省了不少钱,我们养羊也能多挣钱,今年情况好得多啦,日子还得往前奔呢。”魏亮周笑着说道。

华池: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梅金娟

3月9日上午10时,在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村部会议室里,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一天的工作例会又开始了。虽是周末,但大家都到得特别早。

“收看收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后,这两天我们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了集体学习,正在研究如何让总书记的讲话在我们这个深度贫困村落地。”铁角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建红说。

铁角城村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是乔川乡最贫困的村子,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铁角城村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建强村“两委”班子,一边多方争取改变基础面貌,一边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扶持致富能人建办合作社,鼓励群众入股分红,全村发展呈现出新变化。2018年,村民陈万锦和张宗清带头,办起了湖羊养殖合作社,按照“331+”产业扶贫模式,政府替村里46户贫困户每户配股1万元,入股到该合作社。

52岁的章贤义,属于因学因婚致贫,是村里24户未脱贫户之一。去年,他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后,赚起了保底分红和务工收入“两份钱”,年底不仅还清了旧账,他家还获得了“勤劳之家”称号。

章贤义的哥哥章贤仁也重拾祖传的酿酒手艺,改造自家窑洞作为酒坊,从周边收购糜子等原材料,酿造销售黄酒。2018年底,章贤仁夫妇仅卖黄酒纯收入6万多元,同时带动周边20多户群众酿酒创业,稳定脱贫。

“我们村剩余贫困群众24户86人,虽然数量不大,但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张建红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越是关键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可劲用力,把这24户作为攻坚重点,让他们牢牢地靠在合作社里、靠在产业上,一步一步稳定脱贫,过上好生活。据了解,铁角城村目前已建成养殖场3个、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使之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稳定“靠山”。

“近几年是华池县历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而剩余的贫困村、贫困户,普遍因为缺乏劳动力等原因,发展后劲不足,成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华池县扶贫办主任刘金福告诉记者,“硬骨头”再难啃也得啃——这是决心,也是信心。华池是革命老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不能丢,县委为此提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

刘金福表示,华池县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牢牢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迎难而上,实事求是抓好扶贫工作,持之以恒念好“产业经”,通过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合作社带动能力,让贫困群众更稳定、更踏实地脱贫致富。

定西:攻坚克难 全力冲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世智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定西。在脱贫攻坚战最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给我们定西广大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战略定力”——

3月7日晚7时许,定西市政府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内,灯火通明。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聚集在不同的会议室,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作为全市统筹协调脱贫攻坚战最前沿的一员,定西市扶贫办主任姚明东内心充满了干劲。

定西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截至去年底,全市剩余的贫困人口还有23.9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3.52个百分点,均排在全省第一位。这些剩余的贫困人口,80%集中在极端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长期以来,定西市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为了摆脱贫困,从“种什么、养什么”开始探索,发展起了马铃薯、中药材、牧草等产业,逐步使“穷名在外”的定西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难题。但随着扶贫开发的逐渐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选择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少,单纯的扶持贫困群众选择“种什么、养什么”已难以满足脱贫攻坚的需要。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去年,定西市立足当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以“551”产业扶贫模式为主线,以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电商扶贫等八个小微业态为补充和拓展的产业扶贫方案。“551”产业扶贫模式,可以说是定西市对甘肃省产业扶贫政策和方案的具体化、本土化。

为了落实这一方案,2018年,定西市7个县区全部组建了国有农业发展公司,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5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170个,使所有贫困村实现2个以上合作社全覆盖。今年,定西市攻坚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坚持自建外引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将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措施,规范提升合作社300个以上,创建省级示范社30个以上,使产业扶贫从选择“种什么、养什么”转变为探索“产业链怎么发展、利益怎么联结”和如何把已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收优势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强调,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定西市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水、电、房、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基础工作历史欠账很多,成为脱贫致富道路上的短板和弱项。补短板、强弱项、还欠账成为定西市脱贫工作中攻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018年,全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0个,41.7万人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自然村硬化路1134公里,整治农村公路“畅返不畅”637公里;改造农村C级危房11347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800户3.4万人;落实各类助学资金5.1亿元,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率99.2%,重病兜底保障救助率97%。

就在前不久,定西市召开了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誓师大会,渭源和通渭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代表2018年脱贫摘帽的5个县区和2019年脱贫摘帽的2个县区进行了庄严宣誓。

今年,定西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各县区水、电、路、房、网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短板和缺项进行排摸,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安排好资金和项目,一项不漏、一个不落地完成任务。

作为身处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姚明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冲锋在攻坚路上的定西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必将尽锐出战、步步为营、全力冲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将红旗插到山顶上,与全省全国人民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胜利‘会师’”。

2019-03-11 1 1 甘肃日报 c115164.html 1 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攻坚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