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篇
临夏:以三个“全覆盖”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元忠谈脱贫攻坚
杨元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爱龙
“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元忠坦言,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等。
杨元忠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专门点到“三区三州”,这让他倍感责任重大。今年,临夏州将采取更多举措、更大力度,实现11.7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6%,广河、和政、康乐、永靖、积石山5个县摘帽。
脱贫攻坚到了倒计时的关键时刻,要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如期脱贫,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临夏州都有哪些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临夏州已经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杨元忠表示,今后临夏州将重点做到粮改饲全覆盖、“扶贫车间”全覆盖、就业务工全覆盖,努力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旱作农业的第一次革命解决了群众‘吃饭’的问题,临夏州把粮改饲作为旱作农业提质增效的第二次革命,就是要解决群众‘致富’问题。”杨元忠说,今年,临夏州争取将8县市全部纳入粮改饲省级试点县范围,计划完成35万亩,比省上任务多11万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工程,凡是牛存栏达到5头以上、其中基础母牛3头,或羊存栏达到30只以上、其中基础母羊20只,给群众一定的奖补激励措施,调动积极性。经过测算,仅此一项,就可以保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
杨元忠表示,有条件的行政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要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今年,临夏州新建“扶贫车间”100个左右、累计达到200个以上,带动就业10000人以上、其中贫困人口5000人以上。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务工全覆盖。更加注重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建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输转劳务,更加注重输转知识型、技能型劳务,力争劳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时,光伏扶贫也是临夏州抓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今年东乡、积石山两个县建设65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带动1.3万多名群众增收。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杨元忠说,临夏州现阶段首要任务是脱贫攻坚,但也要在已经脱贫的地方,统筹衔接做好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深化全域无垃圾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抵制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
电商扶贫富山乡
梁倩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爱龙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又毅然决然回到了大山,为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陇南的山遍地是宝!”
甘肃省陇南市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深度贫困地区。山曾困住了陇南人的脚步,更阻隔了他们致富的路子。陇南人曾发出了这样的深沉之问——山大沟深、人多地少、贫困面大,面对“硬性制约”,陇南如何找到出路、脱贫致富?
经过不断探索,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陇南市立足当地实际,决定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梁倩娟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她希望乘着电商发展的东风,通过开设网上商店的方式,将家乡的农产品销售出去。
2013年,在外打拼了5年多的梁倩娟回到了家乡徽县,借助陇南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契机,开起了网店。
山还是那些山,但已经成为了陇南脱贫致富的“宝藏富矿”。梁倩娟说,当地出产的苹果、核桃、花椒、橄榄油、茶叶和纹党、黑木耳、狼牙蜜、中药材等“土产品”都成了“金娃娃”,蒲公英、苦苦菜、灰灰菜、玉米须……好多以前没人在意的东西,拿到网店上都变成抢手货,销量大、价格高,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通过电商销售,梁倩娟不断挖掘农产品资源、盘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发展,其中包括100多户贫困户,撑起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成为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农村电商就像星星之火,迅速在陇南形成燎原之势。昔日的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曾受困于山。今天的陇南,网通世界、畅达四海,更得益于山。随着农村电商的日益蓬勃发展,陇南更加注重发挥电商带动脱贫作用,探索出了网店、电商产业、电商创业、电商就业、电商入股带贫模式,贫困户开办网店285个,电商吸纳贫困户就业1.4万多人,综合带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
甘肃省委、省政府把电商扶贫纳入全省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网货品牌培育等,鼓励全省各地借鉴“陇南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培育出了“环县模式”和“广河特色”等多种发展模式,为贫困地区“撬”开了网上大市场,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澎湃动力。
看着乡亲们口袋日益鼓起来、脸上充满了笑容,梁倩娟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陇南八县一区已经全部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今年的两会上,我将继续关注电商发展,希望国家加大对陇南电商扶贫的人才培训,加快建设陇南物流中心,进一步降低快递成本、提高效率,服务陇南和周边地区电商快速发展,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
甘肃减贫·数字
甘肃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7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6%降到5.6%。18个县区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县从75个减少到57个,这是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我省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两州一县”减少贫困人口12.7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57%降到7.4%。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年的4800元增加到5390元,增长12.3%。2019年目标:实现8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1.3%,29个片区县、1个插花县摘帽。
贵州篇
铜仁:绿色脱贫路 纵横山水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市长陈少荣谈脱贫攻坚
陈少荣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丹
“我们铜仁的好山、好水造就了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一大票’沾着露珠儿的绿色农产品,真正原生态。”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市长陈少荣推销起了当地山珍,他说,吆喝是为了还未脱贫的群众。
百姓挂在心头,步伐才更铿锵。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铜仁牢牢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
“点绿成金,在铜仁已成为现实。”陈少荣自豪地介绍道,去年完成产业结构调整206.45万亩,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22.5万人。建成省级农业园区48个,“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贵州样板,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为脱贫攻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清新的绿色动能。
“向大山要效益,不光体现在山珍上。”陈少荣微笑解释,铜仁独特的地理地貌、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也拉动了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去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让铜仁旅游彻底火了起来,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48.1%、36.3%,2.8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脱贫,过上好日子。
从“单兵突破”到“多点开花”,从“农村产业革命”到“全域旅游”,铜仁的“山字经”越念越响亮,靠山吃山的致富路越走越敞亮。
谈完青山,陈少荣说起了碧水。铜仁境内有沅江、乌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229条,赋予了城市及乡村独有的灵气,也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最真实的注脚。
陈少荣说,铜仁水资源极为丰富,农夫山泉落户发展,石阡温泉闻名天下,让贫困群众“靠水吃水”,“吃”出产业,“吃”出文化,“吃”出富裕。
“我们以天然饮用水和温泉疗养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今年,把水产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水及关联产业产值150亿元以上,全面助力脱贫攻坚。”陈少荣话语铿锵。
“对铜仁而言,好生态如同手中捏了一张好牌,要把价值、文化、资源淋漓尽致展现出来,这张牌才算打得好。”
陈少荣表示,铜仁一直践行着生态优先理念,决不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一条守着青山绿水没饭吃的穷路,更不走一条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的邪路。“有市场,没污染,再小的企业铜仁也要引进;有污染,再大的企业铜仁也不要。”一席话,掷地有声。
2018年,铜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6.52亿元,增长9.6%,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减少贫困人口16.65万人,51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8.41%下降到4.4%。“今年,铜仁还要出列贫困村300个,减少贫困人口11.08万人,让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6%。”陈少荣说,铜仁的脱贫路,一定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脚踩泥土,干在实处;肩担责任,梦在远方。
贫困群众乘上绿色产品快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丹
鸡鸣,朝霞从云与山间喷薄而出,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杉林村村民杨秀炼准时起身,一碗鸡蛋面下肚,他走进大山深处的食用菌基地。
“山里的菌子,可是宝贝。”杨秀炼乐呵呵地说道:“镇里126户人家都指望着它生活,还有隔壁县的500多户精准扶贫户得靠它撕下‘贫困的标签’,如此一来,大家都不喊这些食用菌学名,统称‘致富菌’。”
可不是,杨秀炼2004年从广东回乡,村子头戴“贫困帽”,“穷根”还很深。“种西瓜、养牲口,规模都上不去,收入也没增高,村民只能跑到附近镇上打零工。”
咋办?
作为大山的儿子,杨秀炼认准死理,山里到处都是宝,守着绿水青山,不能老穿破衣烂衫。
听说浙江种菌业发展规模大,杨秀炼特地考察,“不用农药和化肥,菌棒一养,成本低廉。”
说干就干。2011年,杨秀炼成立板溪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有20多户农民愿意跟着他干。创业路并不平坦,2014年,因消息闭塞,合作社生产的食用菌面临无人收购的险境,“当时不止我们一家,县里好几个食用菌基地,都卖不出去,菌农急得嘴巴冒起好几个水泡。”
消息传不到,就靠两条腿。那一年,杨秀炼领着人从家乡跑到重庆,从重庆跑到成都、广州、长沙……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找了一个又一个大型农贸市场,见了一个又一个批发商,终于靠着大山般的毅力和决心,打开“板溪菌”市场销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过长达8年的深耕发展,现在,合作社的农户有126户,食用菌主基地500亩,去年产量高达200多万斤,产值6000多万元,产品卖到深圳、上海、江苏,2018年还出口东南亚。
杨秀炼喜笑颜开,种菌农民年收入多增2万元,家家盖起庭院小楼,出资修建坝坝舞广场,两轮摩托换成四轮轿车,连走路都昂首挺胸,精气神十足。
昔日不被人看好的小玩意儿,如今变成致富增收的“金菇菇”,周边乡镇挨着来“取经”。就在2018年,印江县新增7个食用菌基地,当地贫困户一听说有机会种植全国闻名的“致富菌”,争着当菌农。
这,正是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气象。
贵州减贫·数字
2018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14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6.19万人,朝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步伐。
2019年目标:贵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18个县通过脱贫摘帽考核验收,17个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全面完成188万人搬迁任务。
山西篇
生态生计并重 增绿增收双赢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吕梁市市长王立伟
王立伟
山西日报记者 杨文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与生计并重、增绿与增收双赢,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取得积极成效。”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吕梁市市长王立伟向记者介绍了吕梁市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经验。
吕梁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全市13个县(市、区)中,有10个贫困县。吕梁境内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王立伟介绍,面对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的双重压力,吕梁市创新“增绿”变“增收”的有效机制,大胆探索,规划实施了“三个全部”:即全市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330万亩宜林荒山全部绿起来,深度贫困自然村、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出来,对搬迁出的旧村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
王立伟告诉记者,2015年岚县探索实施购买式造林,2016年全市开展合作社造林试点,2017年推动规模化、工程化、项目化造林绿化,2018年全面提升打造“支部+合作社”造林机制升级版……一套“组合拳”下来,走出了一条具有吕梁特点、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通过几年实践,吕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如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和《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状况全国最快”“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
山西在变,吕梁在变,感受最深切的是吕梁人民。王立伟告诉记者,推动生态扶贫取得“四增加、一减少”的大变化:
一是绿化面积大幅增加。以规模化、合作化方式每年集中实施“三个100万亩工程”,即荒山造林100万亩、退耕还林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亩,累计完成荒山绿化330万亩,占全省任务的41%,完成退耕还林230万亩,占全省任务的64%,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32.8%,高出全省近5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由于造林绿化自然环境优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二是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通过合作社造林,确保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达60%以上、贫困社员收入占到造林项目总劳务支出的60%以上。全市共组建专业合作社1121个。通过造林务工、森林管护、退耕还林补助、经济林提质增效、种植特色经济林、易地扶贫搬迁等6种途径,7.6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生态脱贫人口占到全市脱贫人口的近30%。
三是从2016年开始全市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是造林绿化投入大幅增加。坚持国家、省、市、县四级投入联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投资,特别是推行“一企绿化一座山、治理一条沟”,建设产业园区和企业绿化基地,补充了生态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近两年全市累计投入近60亿元,是过去5年造林绿化的投入总和。
五是泥沙量大幅减少,近三年平均泥沙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近4000万吨,减少量达70%。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王立伟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在全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中,坚决破除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还不够紧密、生态扶贫体制机制创新还不足等问题,发扬吕梁精神,苦干实干加油干,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易地搬迁开启新生活
山西日报记者 杨文
“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才能住进这么敞亮的大房子。”3月4日,家住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县城易地扶贫安置点易居苑的周连珍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岚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覆盖下,他们一家分到了2室1厅70多平方米的安置新房,并于2018年顺利入住。
周连珍一家原先住在村里,靠种地卖粮食的一点收入为生,平日里连日常开销、孩子的学费都不够用,更不用说攒钱盖房子了。自从搬进了县城的小区,周连珍两口子还在附近的扶贫工厂上了班,一家人的生活大变样,心情舒畅,干劲十足。
周连珍的大女儿周旭芳告诉记者:“我爸爸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在老家的时候,房子年久失修,一到冬天屋子里十分湿冷,爸爸的病就会加重。住到这新房后,告别了湿冷的环境,爸爸的病痛也减轻了许多。今年我们一家人在新家开开心心过了个新年。”
周连珍一家的变化,是吕梁市众多易地搬迁群众生活改变的一个缩影。周连珍说:“我们赶上了新时代,享受到了新政策,开启了新的生活。我们相信,今后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
山西减贫·数字
近年来,山西脱贫攻坚连战连胜。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生态扶贫工作纵深拓展,产业扶贫能力明显提升,培训就业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兜底更加有力,贫困村面貌显著改善。2018年,17个国定贫困县、9个省定贫困县进入脱贫摘帽程序,2255个贫困村退出、64.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8250元,同比增长12.6%,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
本版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