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第06版:市州观察

拓宽乡村振兴路

——临夏州推动“粮改饲”促进产业发展纪实

在广河县三甲集镇,恒达众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对玉米秸秆进行打包加工。(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初春时节,沿康临高速向西行驶,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堆放着一个个用白色或绿色塑料膜包裹的大包,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这些包裹里贮存的都是牛羊的饲料,由于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是牛羊最好的营养品。”临夏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临夏州整区域大力推进“粮改饲”工作,使之成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走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新路子,推动实现了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种养双赢

近年来,临夏州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玉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供过于求的态势、种植效益持续走低,丰产不丰收的问题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突出。

对此,康乐县附城镇刘家庙村村民王志宏深有体会,他说:“过去种玉米卖玉米,除去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赚不到什么钱。”

2016年,他在县农牧局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在自家的5亩旱地上尝试“粮改饲”,虽然还种玉米,但是卖给养殖企业,1亩的年产值能超过40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以前扔掉的玉米秸秆变成了饲料,未成熟的玉米也可以包扎成青贮饲料。”王志宏说。

随后,王志宏还搞起了养殖业,养了7头牛。2018年10月,他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临夏州,因“粮改饲”工作的广泛实施,还有很多群众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这得益于全州立足130多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和群众善饲养、会经管的资源禀赋优势,把“粮改饲”作为旱作农业提质增效的二次革命和推进循环农业牛羊产业扶贫的突破口,重点推广“饲草料(秸秆)种植加工-牛羊养殖-粪污还田-绿色农产品生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全力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引导支持农户根据饲养规模配套种植青贮玉米2亩以上,着力构建草畜配套新型种养关系。

据介绍,临夏州探索推广“农户自种、订单收贮、专业生产、免费收贮、半价配送”等5种“粮改饲”收贮模式,使旱作农业亩均增收400元以上,牛羊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增加,畜产品品质提升,实现了种养双赢的发展局面。

应收尽收应改尽改 实现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村容村貌反映着农村的发展面貌、精神风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精准脱贫的成效。临夏州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照脱贫退出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仅要改善群众的经济条件,而且要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真正把农村建成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美丽乡村。

以前,每到冬季,临夏州的玉米地里经常会看到焚烧秸秆后浓烟弥漫的场景。“过去,大家都会把秸秆烧掉以烧死越冬害虫,并用作肥料。”王志宏说。

“其实焚烧秸秆是利用率很低的一种方式。”康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越冬害虫一般都藏于禾苗的根部,焚烧秸秆作用不大。“一亩地大约会产生三四百公斤的秸秆,焚烧秸秆既不会达到土地增肥的效果,又污染了环境。”自2017年推开“粮改饲”工作之后,当地焚烧秸秆的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白色、绿色“包裹”。

然而,“粮改饲”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秸秆变成饲草、饲草变成农家肥、农家肥又还田,既减少了大气污染、优化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化肥使用、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快了全州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临夏州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现实需要。城乡环境面貌,是一个地区的“第一形象”,既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体现着当地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的精气神。“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群众一些不文明、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初步得到改善,一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美丽新城正逐步形成。

财政补助多措并举 实现“三个结合”和青贮饲料普及使用

随着临夏州“粮改饲”技术的推广普及,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家庭农场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地普遍兴起,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发展壮大,为产业扶贫注入了新鲜血液。

2018年年初,临夏州组织大型养殖场、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根据需求开展流转土地、签订订单种植饲用玉米,临夏县南塬乡张王村的谢文胜以自家7亩土地入股,年终按照亩均产出的效益分红,加上夫妻两人出门打工挣的钱,一年收入6万元左右。“从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现在住进了新房,开上了小车,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谢文胜说。

临夏州指导各县市根据“粮改饲”种植面积和秸秆收储任务,及早筹措资金,开展青贮物资购置储备,努力在青贮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在青贮季节,抢抓时间节点,集中人员机械,开展玉米全贮工作,做到大型机械作业与小机械相结合、定点加工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全株窖贮与裹包袋贮相结合“三结合”。

同时,在指导各县实施好“粮改饲”、草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临夏州(县)财政加大对秸秆收储加工机械、青贮物资等补助力度,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5亿元,全州新购置各类收贮机械789台(套),投入各类机械4.08万台。

数据显示,2018年临夏州完成“粮改饲”种植面积29.9万亩,比2017年多20万亩。全州企业与合作社流转土地7.2万亩,订单种植7万多亩。

临夏州把提高玉米全贮、黄贮饲料质量作为首要措施,抽调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保障了饲草料的质量,减少了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腐烂等问题,使养殖场、养殖户通过饲喂优质饲料,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牛羊肉品质,缩短了育肥时间,使广大养殖场、贫困户享受到了“粮改饲”带来的实惠。

发挥优势抱团发展 实现养殖规模扩大和产业链条延伸

“自从开展‘粮改饲’,家里牛羊的饲草料再也不用发愁了。”临夏州草食畜牧业养殖户们说道。

“‘粮改饲’的大范围推广带来了丰富的饲草资源,为发挥畜牧养殖传统优势、做好牛羊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临夏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如是说。

临夏州坚持规模养殖与千家万户养殖相结合,制定出台《牛、羊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农民培训、合作社建设等支撑方案,对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落实贫困户户均2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并为能繁母畜办理保险、降低养殖风险。2018年新增加有能力、有需求的贫困养殖户3.14万户,累计达到9.08万户;发放能繁母牛4.55万头、能繁母羊24.27万只。同时,倡导人畜分离、规模养殖,共发展牛羊能繁母畜养殖村979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426个,目前,牛饲养量达到72.8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28万只。

如何将“粮改饲”的效益发挥至最大?临夏州把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作为“粮改饲”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破解一家一户发展产业形不成规模效应、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难题。

据介绍,全州通过采取“培育新建一批、转型改制一批、淘汰注销一批”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为1470家合作社制定了“一社一策”帮扶发展计划。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农民合作社达到3835家,其中贫困村2127家,实现了每个贫困村建成2个以上合作社的目标。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饲用玉米全株商品产销体系,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上线下推销,不仅销售给周边地区,还远销西藏、内蒙古、新疆、广东、福建等地,进一步拓展了优质品牌饲草的市场,打造了新的产业链条。

2019-02-19 ——临夏州推动“粮改饲”促进产业发展纪实 1 1 甘肃日报 c111243.html 1 拓宽乡村振兴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