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2019年度《甘肃蓝皮书》系列成果发布会在兰州举行,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正式面向社会发布。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就蓝皮书研究成果中的新观点、新论述发表了真知灼见。现将部分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王福生
迄今为止,《甘肃蓝皮书》已走过了13个春秋。《甘肃蓝皮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精神的过程,也充分展现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向现代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转型的创新历程。2006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面世,标志着《甘肃蓝皮书》的正式诞生。至“十一五”末,《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县域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文化发展报告》陆续面世,《甘肃蓝皮书》由原来的2种增加到5种,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县域、文化等研究领域。此后,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联合编研《西北蓝皮书》,使系列蓝皮书的研究拓展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主要区域。
经过13年的努力,《甘肃蓝皮书》编纂规模由最初的2种发展到如今的13种,社会影响由最初省社科院的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如今的甘肃省内智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品牌,社会科学的学术品牌,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化品牌,甘肃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工作成就的展示品牌。《甘肃蓝皮书》以其优质的内容、客观的数据和鲜明的特色,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和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彰显出越来越独特的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年来,《甘肃蓝皮书》在理性分析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认识,体现着我省社科工作者观察与思考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展望未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围绕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发挥好决策咨询、资政建言、服务地方的作用。
精准发力 提质增效
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 罗哲
2018年甘肃省经济运行稳定且回暖向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回暖,企业降成本去库存成效明显,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收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财政收支和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新动能不断蓄积增强。
从全省经济运行形势看,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但稳定向好发展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2018年虽然甘肃经济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的态势,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仍不够坚实稳固,经济仍处于转型发展、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和矛盾凸显期。主要问题是:项目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长乏力,民间投资低速增长,部分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者价格水平上涨较快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应坚定发展信心,继续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三重”“三一”工作方案,着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继续保持和巩固经济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势头,争取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应充分对接和利用好国家政策,遵循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振兴,全力扩大优结构补短板强基础的高质量投资,加快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激发经济活力。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许振明
2018年甘肃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利当前、管长远的工作举措,着力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
惠民政策落实有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2018年,甘肃省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下大力气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食品药品安全等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全力推进落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美丽乡村提质增效。2018年,省政府批准18个县(市、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甘肃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另外,甘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学制定规划,着力构建优势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繁荣发展。
生态文明落地见效,绿色崛起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扎实有效。制定生态文明《考核办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取消了对甘南等地工业发展的考核和5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出台《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和《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培育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国家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我省综合排名第十六位,居西北地区的第一位。“绿色崛起”成为我省发展新主线。
科技创新持续发力,职业教育优化提升。《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显示,甘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1.38%,在全国排名第18位,西部第4位,稳居全国第二梯队。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13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单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从2014年的244所,调整到现今的188所,极大地推进了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和结构布局调整,扩大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社会安全全面可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构筑了纵横到底的社会安全网。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公安机关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及“村霸”243个,破获刑事案件857起,查处治安案件219起,全省社会治安秩序不断向好。二是应对各类危及社会安全突发性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三是生产安全态势逐年好转。四是完善形成了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展望2019年,要坚持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方面实现新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戚晓萍
过去一年,甘肃文化发展有以下三个亮点值得关注。
首先,改革创新推动甘肃文化持续发展。比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社会参与为甘肃基层文化设施改善探求了出路。
其次,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趋向良性发展。一直以来,甘肃虽然是文化资源大省却不是文化产业强省,而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则可以将甘肃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甘肃因其文化资源的丰厚,而拥有了诸多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的文化消费精品衍生开发,在当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何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消费精品,已经引起了甘肃文化消费建设者的关注。甘肃是戏剧大省,具有良好的演艺产业发展基础。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甘肃正以演艺市场为新的突破口,努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演艺产业。
再次,精准扶贫为甘肃文化建设提供了新途径。甘肃以文化精准扶贫为重要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落实。智库机构在甘肃精神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当然,除了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甘肃的文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加大保障力度,推动文化发展改革创新,深化文旅融合,从而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均衡、更充分的文化服务,让甘肃民众更好地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红利”。
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补齐短板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马东平
过去一年,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显著。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创新载体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2个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14个县(市、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为我省实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这一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有突破。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在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临夏州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实现文化、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保护利用后的八坊十三巷,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本。截至2018年11月,临夏市旅游收入突破32亿元,同比增长67%。
脱贫攻坚亮点频现。甘肃民族地区在投资、培育特色产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围绕精准扶贫发力,表现为强化“一户一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电子商务扶贫成为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加强东西部协作把扶贫车间办到村民家门口,基层党建融入扶贫开发全过程等。
社会事业发展及保障水平有了提升。甘肃民族地区形成学前、义务、职业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就业方面,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形势良好。
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富民产业培育困难,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创业环境亟待优化;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挖掘不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对外各种合作空间还未完全打开等。
面对困难和挑战,甘肃民族地区必须高质量发展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稳固脱贫基础;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进一步开放发展;加强和优化基层党组织及干部队伍建设;以生态保护促发展。
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何苑
城乡建设方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宏伟目标,2018年全省城乡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是全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结合精准扶贫,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全省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二是全省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3.25%,县城达到85.36%;全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在住建部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通报中,我省排名由第20名跃升至第6名,西北片区第1名。三是实施全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新建正规垃圾中转站及处理设施115座,全省定位排查了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4706个。城乡环境卫生逐渐改善,群众参与意识、环境卫生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全省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兰州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关山莲花台风景名胜区被列入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房地产方面,2017年以来,房地产调控继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并落实“房住不炒”政策定位,兰州等城市的调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展望2019年,房地产将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短期调控不会放松,稳预期成为未来房地产调控的主要内容。在现有调控政策下,全省住房开发仍将维持增长态势,但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会有所下降。
未来应以美丽乡村建设、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的“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不断提升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以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提升城乡环境;提高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能力,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镇宜居品质。
多措并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侯万锋
2017年以来,甘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拓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社会文明风尚行动广泛开展、“德润陇原”道德实践活动持续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方位开展、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志愿服务品牌效应逐步扩大、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甘肃精神文明战线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走具有时代特点、符合甘肃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要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使其入脑入心。要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手抓文化培育、一手抓融入法治,使二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要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坚持以文化人,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融入文化建设。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拓宽领域、补齐短板,贴近需要、走进百姓,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期待,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注重常态长效、落实落地,让创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要聚焦农村“八个一”示范工程、“德润陇原”道德实践活动、高价彩礼治理等重点工作,打造特色品牌,在推进落实上持续发力。
要坚持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深入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长点和落脚点,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促消费促出口上下功夫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尹小娟
2018年,甘肃商务运行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着力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消费市场发生四个明显变化。城乡消费增速出现转移变化,城镇增长较快于乡村。主要商品消费出现冷热变化,旅游和药品成为主要消费热点。行业销售出现分层变化,批发业和住宿业趋旺。电子商务发展有了典型模式,“陇南经验”“环县模式”“广河模式”,得到了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全省进行交流推广。
着力实施外贸突破行动计划,进出口领域呈现出三个突出亮点。进出口总额出现持续性高速增长态势,主要指标跃居全国前列。三大类商品同步增长,进出口结构调整加快。向西开放成效明显,市场布局趋于改善。
着力化解招商引资瓶颈问题,双向投资出现三个重要走向。一是持续做精做专招商引资平台,会展商务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第24届兰洽会成功签约471个项目,签约资金1659.3亿元;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签约总金额125.3亿元。兰洽会、敦煌文博会、药博会共同形成甘肃三大会展商务平台。二是突出构建生态和战略产业体系,招商引资走向区域化和品牌化。三是全力促进重点项目进展,对外投资走向规范化、风控化。
着力完善商贸流通平台建设,通道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五大进展。围绕现代通道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建立起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库。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西北区域中心,兰州国际港务区多式联运综合体建设进展加快。扩大市场覆盖辐射功能,兰州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项目进入建设期。打造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天水国际陆港项目完成前期规划布局设计事项。增强资金扶助力度,拟定通道物流产业发展子基金设立方案。
当前,甘肃商务工作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须面对诸多挑战,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围绕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将重点放在对内促消费,对外促出口两个方面上。对内要精准把握消费领域的新变化,积极拓展消费新领域,围绕吃住行领域,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提挡升级;围绕时尚和文化旅游,提高服务消费层次和水平,充分释放内需市场新活力。对外要持续深化“向西开放”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优先重视战略布局,着力于资源和产品优势,优化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市场布局,精准帮扶支持出口企业,释放和扩大企业出口能力,充分激发出口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