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第06版:甘肃新闻

【脱贫攻坚奔小康】

不等不靠奔富路

——东乡县向贫困宣战掠影

(接1版)

“养羊的头一年,就挣了1.1万元!”提起挣到的第一笔“巨款”,马伊德勒至今仍激动万分。两年后,他不但还清了银行贷款,羊圈里还存栏30只羊。

然而,正当马伊德勒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憧憬时,他的大儿子因车祸意外身亡,儿媳改嫁,留下了年幼的孙子。

“家里遭遇不幸,但好在我的身体还硬朗。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自己干,靠自己脱贫。”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不幸更加激起了马伊德勒致富的决心。

2016年,马伊德勒再一次申请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如今,马伊德勒的羊产业已经从当初的20只,发展到现在的203只,他也因此成为当地养殖产业大户。周围群众养羊遇到难题时,都会上门向他求教。

镜头二:生活以痛吻我 我愿报之以歌

午后,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记者来到位于河滩镇韩杨村的东乡县泽民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名工人正忙着给养殖场里的羊羔投放草料。

阵阵汽车轰鸣声过后,一个身型不高、身材健硕的中年男人从车上走下。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完全靠双拐行走的人,就是这家合作社的理事长郭通平。

郭通平两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父母四处求医均以失败告终。从此,他只能与双拐为伴。

初中毕业后,郭通平被录取到临夏县职业技术学校家电维修专业班。毕业后,他在县城先后开办家电维修店和海尔电器专卖店。技术好、价格公道,很快,他在当地群众中赢得了口碑。

“开店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残疾朋友。看到他们当中很多人生活都很困难,我萌生了帮助他们的愿望。”郭通平说。

2008年3月,在县农牧局和县残联的帮助下,郭通平筹资50万元,成立了东乡县通彤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为了实现当初的愿望,郭通平动员99户农户入社,以379万元为注册资金,成立东乡县泽民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周边50多户残疾人签订了养殖协议,由合作社为其提供育肉羊,分散育肥后公司统一收购。

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效益蒸蒸日上。2015年,郭通平再次筹资311万元,流转土地8亩,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跟着郭总干,我每月也有了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相信很快就能脱贫了。”同样拄着双拐的残疾人董海龙告诉记者。

如今,在泽民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钢架结构标准化羊舍等一应俱全。合作社不仅帮周边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也让更多残疾人实现了人生价值。

镜头三:巾帼不让须眉 撑起脱贫致富“半边天”

在河滩镇小庄村巾帼“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包边、拼缝、上鞋帮……车间负责人马祖力哈正手把手为身边的妇女们传授布鞋制作技巧。

2013年,马祖力哈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解决全家人的生活困难,她萌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在家做鞋,丈夫出门卖鞋。

“一三轮车的鞋,不到天黑就能全部卖光,没想到我做的鞋这么受欢迎。”马祖力哈说,这让她坚定了继续做布鞋的信心。

2016年,在拿到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后,马祖力哈购买了3台专业制鞋机,并雇了同村2名妇女,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7月-10月,我们一共生产了3000多双鞋,净挣了4000多元。”提起挣到的“第一桶金”,马祖力哈自豪地说。

布鞋供不应求怎么办?马祖力哈想到了县妇联。积极争取后,2017年初,县妇联送来了3台机器,她又申请了3万元扶贫贷款用于购置原材料。到了年底,生产的1.3万双布鞋全部售罄。

2018年,在马祖力哈的带领下,河滩镇首家“扶贫车间”——诚福祥布鞋巾帼扶贫车间在小庄村建成,吸引周边61名妇女报名加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9名。

35岁的马松则叶是马祖力哈厂里最早一批员工。如今,她已经成为“扶贫车间”里的培训老师。马松则叶对眼下的生活很是满意,她说:“以我现在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加上老公外出打工挣的钱,明年脱贫肯定没问题。”

2019-01-29 ——东乡县向贫困宣战掠影 【脱贫攻坚奔小康】 1 1 甘肃日报 c107290.html 1 不等不靠奔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