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1月27日
第08版:热烈祝贺省“两会”隆重召开

守公益本色 与时代同行

——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发展纪实

新制服、新风气、新面貌。

榜样的力量。

开展公交消防应急演练。

实现手机扫码乘车。

热心服务,引导学生有序乘车。

新建成投入使用的羲通公交集团综合楼。

俞岳

凌晨4时,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中时,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的15路车驾驶员陈双红就已经要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匆匆吃完早饭,她换上干净整洁的工作服来到停车场,在检查完车辆状态后,驾驶车辆赶往数公里之外的起点站。

1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36公里,客流量大,沿途交通状况复杂,是当地营运难度最大的公交路线之一。在陈双红开15路车的8年间,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她创造了一份亮眼的安全行车记录和工作业绩——从未出过一次有责安全事故,从未受到过一次乘客投诉,从未因自身原因耽误过一个班次。“我是2004年进入公交公司工作的,从一名售票员到现在的全天班司机,可以说,我事业生活中的点滴变化背后,是公司的成长与壮大。”陈双红说:“我愿意一直在这个岗位上服务咱天水的老百姓,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在天水羲通公交,还有许许多多个“陈双红”。作为天水公交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故事等待诉说,但主题却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天水城市公交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可喜变化。

夯实基础谋发展

公交行业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既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又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

天水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下辖两区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万人,城镇人口120万人,城市规模仅次于省会兰州市;这里东与陕西省宝鸡市毗邻,北、西、南分别与本省的平凉市、定西市和陇南市接壤,是甘肃省的“东大门”,这就对天水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水公交公司始建于1958年,在1989年,公交公司被并入天水汽车运输公司,成为其二级单位。20世纪90年代,天水公交公司共开辟了五条公交线路,拥有各类客车96辆。同时,大量人力车和私人三轮摩托车、各种面包车投入公交运营,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其无序粗放的经营模式给交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2003年4月,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根据天水市深化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天企改办〔2003〕7号”文件《关于天水市公共汽车交通公司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天水公交公司由一家公有制企业变更为国有参股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名称变为“天水羲通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羲通公交公司又联合天水市众益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天水市大众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天水羲通公交广告有限公司进行了集团化改造,至此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以下简称羲通集团)正式亮相,将天水公交行业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公交基础设施的好坏是行业发展最直观的体现。

2003年公交公司改制前,秦州和麦积两区仅有“一场两站”,也就是只有1处公交停车场,天水公交总站和麦积站2座公交首末站,市区内没有换乘和停靠站。有上了年纪的天水市民说,以前秦州和麦积两区一直没有像样的公交车站或者候车亭,仅有简易的站牌标识,天气好的时候还好说,遇到雨雪天真的很不方便。

针对这一现状,羲通集团对当地的公交基础设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建设。为了确保将公交场站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与市政设施同时设计、同步建设,在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羲通集团先后投资约1.11亿元,建设公交枢纽站2座,设置首末站47座,换乘、停靠站1027座;城区内的公交换乘、停靠站已经实施两轮全面更新升级工程,并对280座公交站点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实现了城区范围内每500至800米就有公交站点的建设目标。

与此同时,在羲通集团的努力下,天水的公交线网也在迅速拓展。十几年间,从运营公交线路7条,总里程234.4公里发展到运营公交线路63条,总里程1560.75公里。公交线路覆盖了秦州、麦积两区城区主要街道、重点区域、商业区和麦积山景区及周边乡镇,初步形成了“东到社棠镇、南到皂郊镇、西到藉口镇、北到三阳川”的公交网络,使广大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羲通集团董事长郭成军说:“公交是服务大众的,为了更好地履行公益责任,我们在硬件建设上确实花了功夫、下了力气。除了修场站、增线路,最大的变化的就是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更新车辆。”

改制前,羲通集团只有公交车150台,均为中、小型汽柴油车型,车辆普遍老旧,车况不佳。到2013年,天水秦州、麦积两区的公交车数量虽然增加到了300辆,但全部都是柴油动力汽车。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公交车每到一处,后面都拖着一条长长的“黑尾巴”,不仅影响了公交形象,更影响着城区空气质量。

为建设美丽天水,创造“碧水蓝天”的人居环境,羲通集团决心将城区公交车全部更新为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汽车。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羲通集团于2013至2017年间,以财产担保、抵押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车辆更新。仅在2015至2017年的两年里,更新购置的新能源公交车就达251台,总购置资金超过1.2亿元。

截至2017年底,羲通集团已进行了3轮全部公交车辆的更新换代,现拥有大、中型公交车538台。其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284台,占运营车辆总数一半还多,公交车保有量较改制前净增加388台。同时,还修建了加气站和充电桩,让天水公交正式迈进新能源时代,也为当地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羲通集团还大力实施公交提升工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激发公交潜能,提高公交出行对市民的吸引力。一方面,通过优化线路,调整班次,完善调度系统,让公交车“快”起来,有效缩短候车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连接“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

得力的措施换来的是显著的成效。在羲通人的努力下,天水公交从2003年的完成客运量1988万人次、营运收入1437.38万元、上缴税金62.50万元,发展到2018年的完成客运量1.24亿人次、公交营运收入1.488亿元、上缴税金663.81万元,谱写了天水公共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

“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历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始终把发展城市公交作为‘执政为民、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来抓,为公司的发展铺平道路。”羲通集团总经理赵中锐这样说道。

近年来,天水市连续出台了《天水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市公交财政补贴的实施意见》等具体措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车辆装备更新、票制票价改革等手段,支持城市公交健康平稳发展。

伴随着服务覆盖面的扩大,羲通集团在运营服务方面的成本逐年增加。而与此同时,天水市目前执行的公交票价却是大幅度低于运营成本的,且其中不包含站点建设等相应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造成企业负担持续加重。

仅在2017年度,羲通集团各项经营费用支出就达到2.39亿元之巨。其中,车辆购置费用为5520万元,站点建设费用为1384万元。在扣除补贴补偿性收入后,企业总体收入与支出总额仍有超过5000万元的缺口,经营难以为继,已到了必须想办法求生存的境地。

为缓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天水市相关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7年年底果断启动了公交运价调整工作,及时对5条公交空调车线路的票价进行了上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有天水市民表示:“这么多年公交车也没涨过价,这次调价可以理解。毕竟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的话,发展后劲肯定有所不足,最终会影响到咱们老百姓的出行体验。”

勇担公益向未来

作为全国公交领域内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之一,羲通集团始终坚守公益性职责,秉持服务社会、服务乘客的理念,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整体运输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3年之前,天水公交还采用由个人出资购买公交车、承包租赁公交线路的经营模式。由于公交车归个人所有,公交线路承包人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公益性和服务质量,甩站、招手停等各种问题丛生,严重破坏了市民乘坐公交出行的体验。从2003年起,羲通集团为了改变落后局面,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将公交线路承包经营转变为企业自营,使车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归企”,实行“公车公营”,在提升服务质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公益性就是公交最大的效益。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便民、惠民是首要因素。多年来,羲通集团多措并举,认真履行着其承担的公益职责。

十几年前,天水公交运营还没有使用信息化服务设施设备,实行人工售票、现场调度,管理运营模式比较落后。羲通集团成立后,先后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完成了“公交IC卡刷卡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场站视频监控系统”和“GPS运营智能调度系统”四大公交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用先进的智能信息化管理方式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

天水公交卡式月票最早以学生为主要发售对象,没有将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优待群体纳入公益服务的范畴。2008年,羲通集团进一步加大了公益服务范围和力度,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面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照顾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羲通集团已累计在全市范围内发售各类公交IC卡近70万张。其中,老年卡5.8万余张,学生卡22万余张,惠农卡1.3万余张,对持卡乘客实行不同程度的票价优惠政策。

据初步统计,2009至2016年的八年间,羲通集团通过票价优惠,累计向社会让利达1.77亿余元,除去市级财政各类公益性补偿补贴资金7650余万元后,公司社会公益性让利净支出已突破1亿元。

随着天水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智能公交成为市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作为民众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让公交“聪明”起来显得异常迫切。

智能公交系统是基于GPS全球定位技术、3G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调度。智能公交的广泛应用,可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通过科学的调度管理,公交服务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便民出行的优势。

2013年,羲通集团结合自身实际,立足“高起点、前瞻性”,自筹资金2800余万元,建设了陇东南公交行业技术领先的GPS智能调度指挥平台。经过近些年的运行实践,羲通集团在秦州麦积两区的公交线路上全面实现了“GPS可视化监控”运营方式。

通过GPS智能调度指挥平台,调度人员可实时掌握车辆行驶情况。借助GPS定位技术、电子地图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线路运营状况进行全程监管,对车辆行驶速度、轨迹、车辆间隔距离,准点率等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了高效下达指令,科学调配运力,提高了公交运营的组织能力、知情能力、应变能力和指挥水平。

羲通集团办公室主任侯秦军表示:“‘GPS智能限速’可根据客流和路况,及时提醒驾驶员限制车辆运行速度,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动态智能监管。统计数据表明,采取GPS监控后,超速行车等违章现象明显减少,降幅达八成以上。车辆行驶平稳了,前后车距均匀了,乘客满意率也随之提高了不少。同时,借助‘GPS智能自动报站’技术,避免了传统报站方式因错报、漏报、误报而引发的后续问题。广大市民在乘车过程中,已经深切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切实感受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自2015年起,羲通集团按照相关部门的统一要求,还对秦州麦积两区城区内的1027座公交停靠站启动了总投资额为1.25亿元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后的智能公交停靠站加装了“公交场站视频监控系统”和WIFI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将公交线路上的车辆位置、车辆运行到站距离等信息,快速、准确地显示在站点LED显示屏上。乘客可通过显示屏直观清楚地了解到所等候车辆已驶达的站点和前方的交通状况。除此之外,显示屏还具备播放天气预报和即时新闻等便民功能。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描绘好天水公交发展的新画卷,就离不开企业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

2003年,羲通集团向全市人民郑重推出优质服务“六项承诺”。从那时起,年年出台新举措,为提升服务质量而持续努力。2004年,积极参加全市开展的“行风评议”工作,陆续解决了乘客反映的16个热点、难点问题。2005年,紧紧围绕“文明、诚信、服务、高效”等关系乘客切身利益的问题,制定了《开展“创建文明诚信公交企业活动”实施细则》,并认真扎实地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其中包括开通校园直通车,为客流高峰期接送中小学生提供专项服务,并逐年增加投入车辆。从2006年开始,以“乘客满意”为关注的焦点,更是连续12年开展了主题各异的优质服务主题活动。

为进一步适应管理的需要,近年来,羲通集团研究制定了一百余项工作制度,在确保日常管理工作“有规可依,依规管理”的同时,开展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的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此外,羲通集团积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代会和职代会制度,提高职工为企业重大决策建业献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民主监督的作用。

通过不懈的努力,羲通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城市公交行业先进集体”“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企业的长足发展,也让广大羲通人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过去企业亏损严重、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到现在职工人均收入3100元,羲通集团实现了职工待遇和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不仅如此,羲通集团还为所有符合条件的1480名职工办理了“五险一金”,实现了全员参保,2017年度企业社保缴费总额就达到了1640余万元。

结束语

“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三个“没有变”的郑重宣示,释放了正本清源、提振信心的强烈信号,更为羲通集团这样服务百姓的民营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面对未来,羲通集团将继续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准确把握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运用先进的运行管理经验,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2019-01-27 ——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发展纪实 1 1 甘肃日报 c106930.html 1 守公益本色 与时代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