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1月16日
第01版:要闻

【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肃创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控股组建富民公司——

“宕昌模式” 闯出壮大合作社新路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他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现在,甘肃闯出了一条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路径!

贫困程度在全国都数上号的陇南市宕昌县,围绕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培育中的“内引外联”作用,当地合作社日前联合控股组建县里的富民公司,探索出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的“宕昌模式”。这一模式,对合作社运营机制乃至扶贫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主动创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甘肃日前决定,在全省加快推广。

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宕昌模式”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

在产业扶贫的路上,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贫困农民如果只是“单打独斗”,必然难以应对市场风险,收入起伏较大。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整个产业扶贫中,它承上启下、作用明显。就像毛细血管,一头连着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然而,长期以来,我省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覆盖面小、发展滞后,而且大多小而弱,带动性差。

毫无疑问,目前在全省产业扶贫中,专业合作社是最急需、最薄弱、最需要花大力气做好的一件大事。

针对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不够顺畅紧密这个产业扶贫的痛点和堵点,去年,我省下定决心,投入两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扶持贫困村新建合作社。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了贫困村至少两个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合作社组建起来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新组建的合作社负责人,大多没有领办创办合作社的经验,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政策执行能力都很欠缺。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么运转一般,要么运转较差。

距离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时间越来越紧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如何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破解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问题?

面对这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必须在深水区中闯出新天地!

在甘肃,宕昌县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2018年10月12日至1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在宕昌县调研时发现,有几家自发组成联社的合作社,产业发展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带贫能力却很强。他要求,宕昌县研究思考这种合作联社的模式。

按照这一思路,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在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和专业单位的指导帮助下,宕昌县用足政策、开动脑筋,发动群众、攥指成拳,于去年11月19日组建了由合作社联合控股的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闯出了“宕昌模式”。

“众人划桨开大船”,“宕昌模式”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就如同“小舢板”组成了“联合舰队”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宕昌模式”采取的办法,就是“把小池塘连成大海洋”。

去年3月,宕昌县学习“庄浪经验”,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的思路,成立了县国有特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带动村“两委”班子牵头组建起了337个合作社,实现了每个村至少有村办合作社为主导的两个以上专业合作社。

对这个贫困县来说,如何经营好农发公司这一新生事物,颇具挑战。由于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公司对接市场能力弱。而且,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农发公司资金来源只有县国资办代表政府注资的2000万元,面对产业扶贫的艰巨任务,这点资金显得捉襟见肘。(转11版)

2019-01-16 【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肃创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控股组建富民公司—— 1 1 甘肃日报 c104959.html 1 “宕昌模式” 闯出壮大合作社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