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2月25日
第06版:甘肃新闻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我省改革开放40年绿色农产品发展纪实

    (接1版)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定西“洋芋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从“救命薯”到“温饱薯”,再到“脱贫薯”“致富薯”的巨大转变,正向“小康薯”“营养薯”加速转型。当地“农”字号企业不仅生产出淀粉、粉丝、粉条、土豆泥等产品,而且新开发出薯条、薯片、多拉圈面包、馒头、烧馍等开袋即食产品。“安定区6家企业的11个马铃薯鲜薯及淀粉、粉丝、粉皮等,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证面积25.22万亩,产量19.05万吨。安定区马铃薯年均种植100万亩、总产量130万吨,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700元,占总收入1/4以上。”安定区副区长郭挺介绍。

    “庆阳苹果真好!”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共识。庆阳市北国春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富红告诉记者:“我们栽种的3100亩苹果,有2000多亩获绿色认证、1000亩获有机认证,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施化肥,用农家肥、油渣等有机肥;不施农药,用沼液、杀虫灯、糖醋液防治病虫害。苹果面向高端市场,价格不菲。”

    河西走廊戈壁滩上食用菌、人参果、西瓜等,俏销国内外市场。“‘沙地西瓜格外甜’,是原生态绿色产品。”酒泉市蔬菜中心张国森研究员介绍,“冬春季,我们在日光温室里利用有机质生产绿色果蔬,有机质是废弃的炉渣、蘑菇渣、玉米秸秆以及牛粪、鸡粪,代替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不同于普通土壤里连茬种植易产生各种病菌。我们严格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生产绿色产品。”河西戈壁农业兴起,打造出“沁馨”冬韭王韭菜、“祁连清泉”人参果、“花海蜜”食用瓜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出口中亚及中东欧国家。

    绿色农产品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据悉,全省80%以上的苹果、50%以上的马铃薯、35%以上的蔬菜、70%以上的中药材销往省外市场。

    开发绿色农旅产业,推动山区群众脱贫

    异军突起的陇原绿色农产品畅销全国,由于其质优而价好,各地注重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领域进行尝试,打造绿色农业食品,开发绿色农旅产业,为我省山区贫困群众增收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几年,县上引导我们发展‘百合’农家乐,每年夏秋,游客观赏村里百合花,品农家百合宴,购买百合产品,我们依靠种百合鼓起了钱袋子。”永靖县陈井镇仁和村村民赵新颜说。永靖县在关山、徐顶、陈井3个乡镇发展百合产业,留床面积达4.1万亩,建成了6个千亩级绿色无公害百合种植基地,结合“黄河三峡”旅游业,开辟了从徐顶乡三联到关山乡石台子的“百里百合长廊”,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农户通过种植百合年均纯收入达3.5万元以上。

    云雾袅袅间,油橄榄林海层叠;鸡犬相闻处,阡陌纵横向远。陇南是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之一,当地依托建设美丽乡村,让游客观赏橄榄林,食“液体黄金”。全市油橄榄60多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600户、贫困人口3.44万人,近3年油橄榄产业带动3200多户贫困人口、1.5万多人实现脱贫,油橄榄适生区贫困发生率由10.4%下降到5.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013元。

    在华池县南梁红色旅游圣地,游客瞻仰了革命纪念馆之后,还可在红色“窑洞”品尝南瓜小米粥、燕麦柔柔、荞面饸饹等绿色食品,在购物中心购买荞麦、燕麦、高粱、黄豆、小米等小杂粮。华池县利用干旱无污染的山区,引导农民种植纯天然的小杂粮20余万亩,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2018-12-25 ——我省改革开放40年绿色农产品发展纪实 1 1 甘肃日报 c101390.html 1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