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第02版:要闻

伟大变革铸就辉煌篇章

——写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本报评论员

    (接1版)

    “吃的是自来水,用的是动力电,走的是水泥路,住的是小康房。”40年沧桑巨变,铸就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种草种树,兴修梯田,推行旱作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从“没治”到“有治”,陇原儿女为改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景电提灌工程、引大入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一个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滋润了干旱的陇原。

    改革的春风,也助推了陇原农民“走出去”的步伐。他们离开世代生存的黄土地,或南下,或北上,外出创业打工,发展劳务经济。如今,“白娃娃服务员”“羲皇故里建筑工”“礼贤大嫂”……已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还有很多农民告别了“力气活”,吃上了“技术饭”,实现了从“苦力”到“蓝领”的转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落下。”改革开放40年,也是我省扶贫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加快脱贫致富,前赴后继的扶贫行动,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成就。

    1982年,随着“三西”扶贫工程的正式启动,甘肃扶贫工作首开了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先河。通过发展林草、扶助生产、易地搬迁等多种方式,全省农村贫困面大幅下降。进入新世纪,扶贫工作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转入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更高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我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目前,全省贫困人口已从2011年底的842.2万人,成功下降到189万人,18个县市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温饱走向富裕,从贫困迈入小康。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今天的甘肃,又翻开了“三农”发展的新篇章。全省上下正在改革中砥砺前行,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方向全速迈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是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40年。

    4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一系列为民、惠民、利民重大举措,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甘肃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提高。

    城乡居民有了更高的收入、更高的消费和更好的住房。从1978年到2017年,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68倍、80倍。曾经一个村、一个乡都没有电话,如今全省每百人拥有96.8部移动电话。甚至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私家轿车,截至去年底全省保有量已达120.9万辆。从1995年开始的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制度改革,更让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1979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4.63平方米,2016年达到33.69平方米。现在,99.8%的人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人们享受到了更加均等的教育机会。多少曾生活在封闭落后和贫穷中的孩子,依靠知识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改革开放之初,上大学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2017年我省高考录取率已达80.62%。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我省大学学历拥有者的比例,从1982年的0.62%跃升至2015年的9.56%。从2011年开始,我省数百万名农村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餐”,农村孩子的营养条件得到改善。从2017年开始,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至此,我省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感。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我省编织了广泛的社会安全网。尤其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原来仅仅覆盖城镇部分职工,经过不断扩围,现在,广大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也被纳入其中。除此之外,数百万城乡居民还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也得到保障,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大为提高。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这是改革开放得到人民拥护、充满无穷活力的根本原因。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必将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七)“让甘肃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千里河西走廊,曾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要道。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地处内陆的甘肃,再度陷入封闭的困境。改革开放的号角,重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便捷的交通,是开放的前提。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甚至没有一条一级公路。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全省14个市州、55个县已开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均铺上了沥青路。与此同时,铁路、航空也在高速发展,宝兰高铁正式运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机场布局由“疏”到“密”,航空运营从“弱”变“强”。

    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加快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有力助推甘肃开放的速度、深度与广度。这些“路”,也清晰记录着甘肃对外开放的进程。

    1980年,我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兰光彩色摄影冲印公司在兰州建立,标志着甘肃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式打开。今天,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我省投资兴业。

    1992年,“中国丝绸之路节”在兰州成功举办。此后,延续至今的“兰洽会”,伴随规模层次的不断升级,知名度节节攀升,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是甘肃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从开放的“后方”,到开放的“前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全力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甘肃成功走上了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征程。

    2016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隆重开幕。1700多位中外嘉宾,齐聚敦煌、共襄盛举。这一国际化盛会,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了民心相通的文化氛围,也为甘肃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开通了连接世界的“高铁”。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甘肃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拓展合作空间、深化合作层次,放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综合效益,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2017年8月,甘肃与重庆、广西、贵州共同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南向通道。这一项目,将打通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同时,它也极大地拉近了甘肃迈向南亚、东南亚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促进物流、人流和资金流、信息流交互涌动,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与发达省份相比,甘肃发展不足,很大程度是开放不足。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必将使甘肃发展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

    (八)40年风雨无阻,40年披荆斩棘。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接续奋斗的关键时刻,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让我们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8-12-24 ——写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本报评论员
1 1 甘肃日报 c101149.html 1 伟大变革铸就辉煌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