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第01版:要闻

伟大变革铸就辉煌篇章

——写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本报评论员

    (一)1978年12月18日,一个载入中国史册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8年12月18日,一个世界瞩目的特殊日子。

    这一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发出了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

    从1978年到2018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这短短的40年里,中国人民将很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历史,我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伟大奇迹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接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二)2018年12月17日,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甘肃改革开放40年历史变革大型图片展,在这里开展。

    一张张今昔交错的照片,一件件铭刻着历史记忆的实物,一串串前后对照的数据,向人们生动展现改革开放40年陇原大地的沧桑巨变。

    行走在由展板组成的迂回通道,似乎一瞬间穿越了40年的时空隧道,再次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如黄河之水从天际向我们涌来……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石破天惊;40年来,改革开放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在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中,甘肃人民谱写了艰苦奋斗、感天动地的奋斗篇章。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也没有今天的甘肃。

    (三)解放思想,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引擎。

    1978年5月13日,甘肃日报转发了光明日报刊发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少人以惊疑的目光,探究着文中传递出的不同寻常的信号。

    随后不久在我省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如春寒料峭中拂面而来的春风,使多年来僵化封闭的思想坚冰,像黄河解冻般渐渐消融。

    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在全省第一个公开实行包产到户;兰州市西固区陈坪公社东湾大队的农民高学兰,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在全村第一个养起了鸡……以基层群众的一个个首创为发端,思想解放的激流在陇原大地奔涌向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冲破思想上“左”的严重束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人民群众求变的意识被唤醒,求富的热情被点燃。

    改革开放从历史起点到全面深化的征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端掉“大锅饭”,到国有企业改革打碎“铁饭碗”,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到追求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每一项改革,都首先解除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才使制约发展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被不断打破。

    改革开放不能停步,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

    (四)“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0年前,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我们党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功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首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陇原大地同样风起云涌。体制机制的束缚被不断破除,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渠道、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同时,伴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不断增强,整个社会涌动着空前的发展活力。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40年来,甘肃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2017年达到7677亿元,是1978年的113.35倍。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离不开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甘肃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日新月异。

    1985年12月2日,第一炉飞溅的钢花结束了酒钢公司27年“有铁无钢”的历史;今天,酒钢集团已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85位。令人瞩目的飞跃,源于改革的强劲动力,也是甘肃国企发展的缩影。打破“铁饭碗”、扩大“自主权”……面对产品落伍、效益低下的生存困境,一个又一个国有企业在变革中前行,几度“淬火”,几经“阵痛”,成功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撑起了甘肃工业发展的“艳阳天”。

    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同样见证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1986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约16.35万户、私营企业1034户,如今,个体工商户突破百万,私营企业达34万多户。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践行者,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提供就业的重要平台。这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筑就了甘肃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40年来,我省不仅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而且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新兴产业。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十二五”期间,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跃升全国第18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这一数字背后,是遍布全省的高新技术园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立足创新驱动发展,甘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在全面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是甘肃最鲜明的主题。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我省正在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绿色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甘肃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实、前进的道路更加宽广。

    (五)曾经的甘肃,“苦瘠甲于天下”。改革开放,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土地“两权”分离到实行“三权”分置;从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0年来,一系列改革不断推进,破除了束缚,解放了农民,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庄浪县农民朱宝仓,从包产到户开始,就一直记录着家里的收入情况。37个账本,见证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折射出农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1978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0.93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亿余元;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6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7亿多元。 (转2版)

2018-12-24 ——写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本报评论员
1 1 甘肃日报 c101139.html 1 伟大变革铸就辉煌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