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第04版:理论

新起点 再出发

——脱贫摘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谈脱贫攻坚(三)

    编者按 10月10日,我省宣布皋兰县、崆峒区等6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以及七里河区、凉州区等12个省列插花型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这是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我省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

    18个县(市区)脱贫摘帽,甘肃贫困县从75个减少到57个。这是我省脱贫攻坚战的喜人战果,更是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极大激励。摘帽之后,回看走过的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需要总结?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我们约请脱贫摘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让他们谈谈脱贫攻坚路上的实践和思考。

    确保脱贫成效稳定可持续

    中共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 曹正民

    临夏市强化党建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凝聚全市党员干部力量和全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全力打赢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到2017年底,全市累计减贫2.53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64%,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级贫困县退出验收,并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的做法及成效

    强化党的领导,靠实各级帮扶责任,汇集脱贫攻坚合力。脱贫攻坚对临夏市委来说,就是主业主责,就是政治任务。市委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作用,及时成立并适时调整临夏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年都会不定期召集行业部门、镇村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召开安排会,与各镇、各帮扶单位、各帮扶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真正把责任压力传导到了“末梢神经”。在组织保障方面,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了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包镇、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社、一般干部联户的四级帮扶体系,认真落实选人用人政策,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汇集形成了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靶向滴灌精准施策,夯实脱贫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相继建成了44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全面落实各学龄段助学政策,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免费教育。集中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对全市所有农村群众住房进行了鉴定,对3957户群众危旧房进行了维修或拆除新建,实现了C、D级危旧房清零目标。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在市、镇两级医疗机构落实了“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一站式”结算服务,所有符合条件的患病人口全部享受了基本医疗相关政策,为4000多名符合条件的群众免费办理慢病卡,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返贫率。投资4000多万元实施乡村示范化标准化建设,给全市所有农户发放环保垃圾桶,各村配备挂桶压缩式垃圾清运车,定时定点统一清运,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收集、清运难题,转变了群众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

    扶贫先扶志,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拔掉“穷根”。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补齐农村“精神短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目的,突出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帮扶,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指导各村征集制作“笑脸墙”故事集,记录宣传农村“脱贫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带动群众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全市农村兴起了脱贫光荣、诚实守信、文明礼让、乡风和谐的良好风气。

    注重脱贫质量,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推动持续稳定脱贫。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村委会+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带动贫困村发展草食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近几年,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4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50户,新增设施农业种植面积3000多亩,参与群众3200多户。深化推进东西部协作扶贫,6个村与厦门市思明区街道及企业结成了帮扶对子,协调落实对口帮扶资金1163万元,推动实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就业等方面帮扶项目。同时,借助举办牡丹节、临博会的有利时机,通过兴办和改造农家乐、果蔬园,引导市民和游客到农村开展体验式旅游,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脱贫的1503人中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的就有293人。

    乡村振兴的思考与打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临夏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确保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继续坚持资金、人才、政策向农村倾斜,完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继续坚持分类管理、精准帮扶,对脱贫户细化巩固提升措施,切实做到再帮一步、再送一程,对未脱贫户强化精准帮扶措施,分类建立清单、因户因人施策,确保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村优势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大力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依托折桥千亩城市现代农业基地等项目,继续做大蔬菜、花卉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积极发展特色果蔬、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依托清河源、佳源牧业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开发临夏地方特色的牛羊肉精加工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牛乐园、马术城、羊博园、王坪遗址等乡村旅游项目提质升级,发展一批以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策划一批采摘、垂钓、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进一步提升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开展“两山三河”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南北两山绿化及生态修复,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利用今后三年时间投资5.4亿元,实现农村厕改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持续加大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粮改饲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监督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焕发文明乡风民风新气象。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为契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深入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持续推进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宗教场所活动,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促进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因地制宜做足精准文章

    中共兰州市七里河区委书记 魏晋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近年来,七里河区狠下“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累计脱贫1836户6673人,贫困发生率由9.36%降为0.74%。

    始终聚力于政治引领,把牢正确主攻方向。在脱贫攻坚战伊始,面对农村先天条件较差、农业后发优势不足、农民内生动力缺乏的现状,七里河区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当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引和战略指导,依托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扶农措施,从七里河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出发,明确了抓劳务经济促稳步增收、抓百合特菜促产业发展、抓三沟开发促环境改善、抓旅游发展促整体带动的工作思路,完成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全区扶贫开发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乡镇扶贫攻坚规划等重点规划59个,出台了7大类26项精准扶贫惠民措施,推广了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土地营运型、实体带动型、服务创收型、合作发展型等各具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实现了上级方针政策与本级发展实际的有机结合,保障了顶层规划设计与基层推进落实的连贯畅通,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始终聚力于精准精细,补足薄弱瓶颈环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七里河区坚持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产业增收、公共服务保障等工作短板,特别是聚焦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硬骨头”,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功夫,积极探索建立以建美“一批村”环境、发展“一亩地”经济、安置“一批人”上楼、开展“一技能”培训、帮助“一家人”脱贫、资助“一代人”读书、保障“一些人”生活、带动“一方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八位一体”扶贫模式,实现了通村、村组道路和村内小街巷硬化100%、安全饮水普及率100%、住房安全率100%、劳务技能培训完成率100%、义务阶段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100%,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从本质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长远上夯实脱贫奔小康物质基础。特别是牵住产业牛鼻子,先后探索实施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带动模式、“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生态旅游+贫困村”发展模式、“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模式等富民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扶持了11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带动发展、使农户稳定脱贫的新路子。

    始终聚力于整合力量,建强脱贫生力铁军。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七里河区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了县级领导牵头抓、业务部门分口抓、乡镇党委主要抓、帮扶干部深入抓的工作格局,严格推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每位县级干部包抓1—2个村,以上率下、带头示范,确保压力层层传导。同时,高度重视脱贫一线干部的教育培养与作用发挥,在积极探索实施扶贫干部“精准滴灌”培养模式和整合驻村工作力量的基础上,开展了“千名干部下乡大帮扶”活动,各级帮扶干部深入一线、走家入户,掀起了全区上下关心、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同时,不断加大“党建促脱贫”力度,以“支部+协会”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为牵引,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富民”模式,构建起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支撑的“一核多元”扶贫组织体系,切实筑牢了精准扶贫的“靠山”,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期致富。

    始终聚力于长效常态,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脱贫攻坚不是一时之事,更不能一蹴而就。七里河区坚持推动各项思路举措见实效、管长效,先后健全完善了财政资金整合投入机制,以脱贫规划为引领,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格局;健全完善了精准识别机制,严格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识别纳入工作,切实做到了应进则进、应出则出;健全完善了多方力量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分解和细化了工作任务,有效增强了帮扶效果;健全完善了乡风文明教育引导机制,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把乡风村风改进有机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并定期开展宣讲文明新风、树立道德榜样、宣传致富典型等活动,真正使贫困户看到希望,提振精神;健全完善了作风纪律督查保障机制,把常规督查与明察暗访相结合,把内部督查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切实提高监督管理实效,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规范推进。

    现阶段取得的喜人成绩是对全区各级扶贫干部努力工作的肯定和赞许,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鼓励和指引。七里河区将以“脱贫摘帽”为新的起点,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脱钩,持续巩固和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到2020年全区所有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一是不断提升脱贫实效。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继续统筹各级帮扶力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帮扶措施,落实惠民政策,不断巩固脱贫成效。二是不断培育富民产业。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一镇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不断做强做精高原夏菜、百合、精稀特菜、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三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突出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村庄生态绿化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到村村有美景、处处留乡愁。四是不断对标指标体系。认真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建设标准,统筹谋划制定时间表、任务书,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紧盯目标狠抓落实

    中共皋兰县委书记 尤占海

    皋兰县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也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2014年以来,全县贫困人口由7795户27838人减少至609户1977人,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至1.28%,3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018年9月29日,省政府正式批准皋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做到“四个坚持”,强力推动脱贫攻坚

    坚持思想为先,增强“四个意识”。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及动员会、推进会,制定《皋兰县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等方案30多个,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制定《皋兰县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帮扶责任清单》等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起县级领导包抓、行业部门主管、镇村两级主抓、帮扶单位联扶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精准为基,做到“六个精准”。全县1500多名帮扶干部全覆盖、多轮次开展调查排摸,准确掌握贫困人口情况,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程序,做好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深入分析原因,靶向施策,制定完善并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做到措施到户精准。按需所求、因地制宜安排进村项目和到户项目,每年实施进村项目130多个,确保项目安排精准。严格管理资金,统筹使用资金,先后整合投入资金26.4亿元,发放精准扶贫等惠农贷款4.36亿元,惠及贫困户7385户,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针对黑石镇道路不通畅、九合镇供水不稳定、什川镇旅游设施不完善等短板,分别由市交通委、水务局和文旅局具体联系帮扶,及时调整补充驻村帮扶工作队员147人,选派第一书记26人,27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确保因村派人精准。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标准和流程进行核查验收,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精准。

    坚持真扶贫真脱贫为要,落实“五个一批”和“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积极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先后有2548户9204人依靠特色种养产业脱贫,3336户12983人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40名,每人每年增收8000元。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先后投入4.23亿元实施教育基建项目158项,2016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8%;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各项扶持资金5772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大学本科生一次性发放5000元的学费和交通费补助。强化社会兜底保障,7087名贫困群众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02人;组织48个签约服务团队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制度;采取定额补助和全额兜底差异化补贴措施,累计投入2754.5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531户,全县农户危房做到应改尽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项,每年安排100多万元对3个镇21个村3.6万农户用水价格超过3.5元/立方米基准价的部分进行补贴,建立落实多措补水、安全检测、应急抢修、双网供水等机制,确保群众安全饮水有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为本,深化党建促脱贫。坚持把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以“建强战斗堡垒,争创红旗党组织;建强党员队伍,争当先锋战士”为主要内容的“两强两争”活动,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脱贫攻坚特别党小组,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8个,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等专题培训班10期,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做到“三不”,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做到不松劲、不松懈、不懈怠,不断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立足“攻坚战”不松劲,全面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强化帮扶措施,落实惠民政策,一手抓剩余609户1977名未脱贫人口的脱贫,一手抓已脱贫群众的巩固提高,不断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

    围绕“总抓手”不松懈,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就业服务,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聚焦发展短板,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强化“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新风。建立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真正实现农业更兴旺、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

    着眼“决胜期”不懈怠,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全面组织实施皋兰县关于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在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全面提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8-12-11 ——脱贫摘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谈脱贫攻坚(三) 1 1 甘肃日报 c98983.html 1 新起点 再出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