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28日
第07版:新闻看点

“洞察”号登陆火星

■将首次探究红色星球“内心深处”奥秘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着陆示意图。

    “洞察”号传回的火星首张照片。

    工作人员确认“洞察”号在火星成功着陆。新华社发

    综合新华社11月27日电 经历6个月航行、近5亿公里征程,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26日成功在火星着陆并传回首张照片。这是人类首个致力于研究火星深层结构的探测器。业内人士说,“洞察”号把重点放在对火星内部的探索上。

    科普“洞察”号的小档案

    ●着陆过程:5月5日,“洞察”号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6日14时54分许(北京时间27日3时54分许)在火星成功着陆。

    ●着陆地点:“洞察”号的着陆地是火星艾利希平原,这里没有太多岩石,很少刮狂风,光照充足,可保证探测器的太阳能板能持续提供能源。“洞察”号的大部分科学任务将通过原地钻探实验完成。

    ●搭载仪器:“洞察”号搭载3部主要科学仪器,分别是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防风的地震测量仪灵敏度极高,足以“感知”尺度为氢原子半径的地面运动,记录“火星震”或陨石冲击所引发的震波;温度测量装置可通过锤击到达火星地下3米或更深处,测量火星内核释放的热量;而“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可通过火星与地球间的无线电传输,来评估火星绕轴旋转产生的扰动,用以提供火星内核大小的线索。

    1 首次探秘火星之“心”

    即使从地球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直奔火星,也需要约数分钟时间。而这样的路程,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用了6个多月,26日减速登陆火星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这样辛苦、惊险的火星之旅,绝不是为了到此一游。这是人类第一次探秘火星之“心”——这颗星球的内核多大?成分是什么?物理状态与内部温度如何?火星震频繁吗?这么多问题,这次都要由“洞察”号通过仪器一一洞察。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对其展开科学探索一直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从发射火星轨道探测器到投放各种不同任务的登陆探测器,人们对火星的探索正一步步拓展、深入。

    至今,科学研究已经掌握了火星现有的地表、大气层、电离层状态等外表信息。“洞察”号探索火星内核,目的是分析星球早期形成的历史,增加人类对地球起源的认识。可以说,“洞察”号探索的绝不止是火星“内心”,更是要从中探寻宇宙形成的奥秘。

    看似黄沙漫天、寂寞空旷、温差极大,火星“内心”或许藏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十几年前发现水冰,到今年发现火星南极冰盖表面下存在液态水湖,这些新发现大大增加了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的可能。作为太空移民的第一选择,火星的召唤再度在人类耳畔响起。因此,对火星进行更深的探究,大有裨益。

    2 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人类的火星探索孜孜不倦。首先,这个红色星球被视为人类太空移民的首选目标。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不仅有季节、有昼夜,而且从十几年前发现水冰,到今年发现火星南极冰盖表面下存在液态水湖,这些发现大大增加了人类在火星可持续生存的可能性。

    第二,人类探索火星的背后还有来自政界、学界、产业界等多种多样的需求。有的认为人类必须成为多行星生物,有的认为生命的火种其实不是来自地球、而是来自火星,也有的希望以宇宙探索来推动人类科技的革命性进步。

    弥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非易事,人类距离火星还有点“远”。

    首先,不好去。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150倍,重重挑战包括载具和燃料技术如何突破,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水和食物,以及如何避开或“挺”过太阳风或辐射等危险。其次,也不好回。宇航员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正确对准轨道才能返航。美国航天局计划于本世纪30年代展开对火星的载人探索。不过,对于人类多久后能真正抵达火星,美国专家意见也不统一,认为以现有预算,少则10余年,多则半个世纪。

    即时评论

    “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自我追问是人类探索的原动力。“洞察”号要探索的不止于火星的“内心”,更是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从地球到月球再到更广的太阳系,人类的探索能力正加速提升,人类恰恰也是在探索中不断提升自我。

    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从太空望向这个蓝色星球时,人类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这里和谐共存的必要性。从母星球望向太空时,人类可能需要携手并进才能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走得更远。

2018-11-28 ■将首次探究红色星球“内心深处”奥秘
■都准备“交心”了,人类离火星还远吗?
1 1 甘肃日报 c96957.html 1 “洞察”号登陆火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