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第08版:1978——2018 改革开放40年·武威天祝

砥砺奋进铸辉煌

——改革开放40年天祝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一角。

    义务植树。

    马牙雪山主峰。

    天祝县南阳山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中施工人员正在焊接PE输水管。目前,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乌鞘岭汉长城遗迹。

    张海涛 李卫泰

    从1978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0.26亿元增长到41.25亿元,增长158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98万元增长到4.76亿元,增长160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4.5万元增长到2.68亿元,增长234倍;固定资产投资由301万元增长到40.4亿元,增长1342倍……

    一组组数据无不展示着天祝县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天祝县抢抓发展机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乘势而上,经济加快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持续向好,为全县各族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提高全县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直是天祝县的中心工作。

    ——现代农牧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农业耕作方式简单粗放、品种单一,畜牧业以传统放牧为主,管理松散,效益低下。40年来,全县上下通过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中药材、设施农牧业等特色农业,形成了“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营模式由单一性向复合型的转变。全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达到61.79万亩,建成养殖场(小区)达到776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47万户,主要牲畜饲养量达161.33万头只。2017年,全县完成一产增加值7.94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932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并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建立。1978年的天祝县仅有1家榨油厂和一批小煤窑,如今,以新兴碳材、建材、新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支撑起它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7年,工业产品发展到200多个品种,总产值从783万元增加到28.9亿元,年均递增15.9%,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40年来,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档次提升的同时,旅游业、物流配送、大型购物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中介、家政、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17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2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到累计销售额1亿元的突破。

    脱贫攻坚力度空前

    在天祝县松山镇的德吉新村,色彩鲜明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宽敞平整的村道四通八达、舍饲养殖及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等产业规划到位,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商铺等配套设施齐备……

    四十年前,这里还是枯草连片荒滩;如今,一张精准扶贫的蓝图赋予其新的希望。这里是天祝县实施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新建的移民安置点,德吉新村已有来自8个乡镇的3830名高深山区农牧民喜迁新居。依托新村优越的地理位置,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天祝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

    ——抓好富民产业培育。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持续推进高原绿色有机果蔬菌、中药材、舍饲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稳定脱贫致富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稳定脱贫条件的农牧民应搬尽搬,统筹搞好移民区小康住宅规划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和迁出地生态恢复,注重后续产业发展,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加快解决移民区和贫困村通路、通车、供水、宽带网络覆盖等问题,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达标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完善脱贫考核机制。坚持“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严格监管扶贫项目和资金,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和“被脱贫”,做到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据数据资料显示,到2017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92元增加到6930元,增长了70多倍。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76万人减少1.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0.8%下降到7.67%,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历史。

    坚决守护绿水青山

    霜降时节,天祝县起伏绵延的祁连山脉茫茫苍翠,寒意袭人。在广袤的原始森林和草原内,雪豹、马鹿、黄羊、锦鸡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踏雪留踪。雪域冰川下万条潺潺溪水汇聚成河缓缓流向远方,“高原水塔”滋润着万物生长,阻隔腾格里沙漠风沙肆虐。

    “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嘱托。”土族护林员张金忠面对护林站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把目光投向大山深处。

    张金忠已经在祁连山深处的哈溪林场双龙护林站坚守了38年了,这里没有电、没有移动通信信号,交通极其不便,逢年过节依然坚守在岗位,长年与青山绿水为伴,用青春守护着“绿色屏障。”像张金忠一样,全县62个护林站的220名护林员每天巡山护林、防火宣传、围栏维修、野生动物保护……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天祝县又开辟990名生态护林公益性岗位,选聘175名村级草原管护员,着力加大森林草原生态管护力度。

    82岁的藏族老阿妈牛金藏原住在炭山岭镇四台沟村,这里属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核心区。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牛金藏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决定离开这里的一山一水和朝夕相伴的牛群。今年9月,她顺利搬迁至县城居住。“大山已经养育了我们几代人,现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搬离大山改善生态,也是对这片故土的最大感恩。”牛金藏的儿子朵哇玛仁增意味深长地说。跟牛金藏家一样,全县原居住在核心区的59户217人也全部搬离,房屋及棚圈全部拆除。通过土地平整覆土、人工种草种树、围栏封育、自然恢复等措施,将拆除区域的118亩土地进行生态治理修复。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县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坚守“两个宁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严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城乡生活污染,加强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防治,强化污染企业停产治理、淘汰和退出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草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有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区位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筑建民族团结之基

    维护民族团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多年来,天祝县坚持思想引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探索创新促进民族工作方法,有效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为不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该县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把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采取集中辅导、进村入户、巡回宣讲等形式,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全县各族群众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充分营造了“两个共同”的良好氛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少数民族居住的乡镇、村组加大投入力度,帮助他们发展特色农牧业、特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增加收入,着力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着眼于实现藏区长治久安,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靠实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抓稳定的责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始终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自2014年以来,先后有23个集体和83名个人受到国家、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奖励。

    民生保障持续增进

    从一根粉笔变成电子白板,从“小病拖、大病抗”的境遇变成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从“驴驮人挑”的饮水到家家通自来水……改革开放40年来,天祝县各项民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来,天祝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大力办惠民实事,一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一大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无不彰显党和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

    该县始终将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争取到中小学校舍安全、藏区专项、学前教育推进、农村初中建设、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高中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改薄”等项目,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9所,投入资金达2.87亿元。同时,认真落实学前幼儿免除保教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和书费、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生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和书本费等教育惠民政策,让贫困家庭学生和家长切实享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工程,作为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抓,不断加大力度,密织可靠的社会保障网,让社会安稳、百姓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8万人,完成就业技能培训2.73万人;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放养老金1.8亿元、城乡低保金5.81亿元,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农合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参合率达到98.75%,累计住院达16万人次,累计补偿住院费用4.16亿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把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之举,采取多项治本之策,努力改善村组道路、水利、农村危旧房、城镇保障房等基础设施,让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十八大以来,该县完成投资9.2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04项1792.7公里;投资1.75亿元,解决13.8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02亿元,改造农村危旧房13041户。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时代,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全县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全面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18-11-27 ——改革开放40年天祝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1 1 甘肃日报 c96757.html 1 砥砺奋进铸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