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25日
第02版:要闻

【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一个家庭的四十年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庆阳

    (接1版)

    刘兰芳与许多陇东女子一样,自幼得到长辈的手手相传,擅长于女红。

    两个人也因为民俗而相爱相守。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已调到企业工作的张仁民,与同为企业员工的妻子双双下岗。

    回忆往事,张仁民夫妇吃的苦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对张仁民来说,他最感激的是无论在什么境遇下,妻子刘兰芳都在身后默默支持他。下岗之初,张仁民贩蔬菜水果,在街边搭棚销售,从早忙到晚,刘兰芳看孩子做饭送饭,和他一起摆摊。

    后来张仁民蹬起了黄包车,每当下雨的时候,刘兰芳总会站在街头给张仁民送雨衣;再后来张仁民去肖金镇包田种地,刘兰芳在西峰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两头奔波;承包荒山搞养殖失败,回到西峰开饭店,张仁民常常招揽文人画家在此相聚,刘兰芳买菜算账掌勺,从里忙到外。

    只缘于骨子里无法割舍的民俗文化情结,他们在经历了蹬三轮车、贩蔬菜、搞养殖、开酒店、包田种地、开书画馆之后,最终致力于庆阳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开发。

    2000年后,趁着庆阳市举办香包节的机遇,张仁民夫妇决定将庆阳香包刺绣市场化。

    然而那几年,民俗文化产业市场良莠不齐,行内存在恶性竞争、以次充好的现象,刘兰芳对此深感焦虑,而且他们想在传承的基础上研发新产品,也面临重重困难,刘兰芳感到很迷茫。

    可张仁民说:“咱们认准自己的方向,埋头做自己的事,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后来,他们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民俗专家,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对庆阳香包进行二次改良,研发设计了“丝绸之路”人偶系列、“黄河古象”系列、袖珍十二生肖绣花鞋系列以及抱枕、药枕系列、“百鸟朝凤”系列等。

    2011年,在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这些注入新鲜元素的庆阳香包被抢购一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又凭借其浓厚的地域性、原创性、民族性,多次获得国家、省级金银奖,市场也越来越广阔。公司与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宁夏等地的10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张仁民和刘兰芳开心地笑了,他们的成功源于坚持,但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我心里清楚,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民俗产品的市场,我们也不可能成功。”张仁民说。

    如今,刘兰芳设计的“国际范”的香包已经卖到了美国。2014年6月25日至7月6日,刘兰芳带着庆阳香包,到美国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和史密森民俗节合作举办的“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在大洋彼岸,庆阳香包吸引了当地民众的眼球。

    刘兰芳在美国采取两种方式来销售,第一种模式针对万圣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特殊节日,直接把庆阳香包做成成品,满足美国人赠送礼品和表达祝福的愿望;另一种则是把香包做成半成品,做好形状,配好图和线,并附上制作方法,让顾客自己动手完成,体验香包制作过程。

    “现在他们需要什么样子的,我们都可以做出来。”刘兰芳说。

    正当香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时候,张仁民和妻子又选择把精力放在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

    2013年至2014年,他们在老家修建了一座古朴的民俗园,将收藏的各类民间工艺品都存放在此,在民俗园进行展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通过民俗园,了解庆阳香包和民俗文化。

    “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但是很多人忘了珍惜,我们做这些事情就是想让人们不要忘了过去,懂得珍惜。”张仁民说。

2018-11-25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庆阳 1 1 甘肃日报 c96377.html 1 【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一个家庭的四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