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23日
第12版: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

西湖街道办:联通真心为民“连心线”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工作人员热情为群众办事。 本报记者 盛学卿

    本报记者 刘健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事处,政务大厅墙上镶嵌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个烫金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句庄严的承诺,更是一种砥砺奋进的动力。

    2013年春节前夕,在甘肃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办事处,对这里的“民情流水线”等基层工作进行调研。

    在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听得认真、问得仔细。他深情叮嘱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大家来落实,你们很辛苦。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希望大家都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为基层搞好工作创造条件。”

    5年来,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西湖街道办事处不断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式,西湖街道办事处也因此成为兰州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

    创新服务 让群众更满意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暖阳高照,大地回春。

    “在这工作多久了?”“计划生育工作好不好开展?”“群众的评议怎么样?”……时隔5年,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湖街道视察时的情景,西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静杰仍记忆犹新。

    李静杰说:“总书记来到我们西湖街道办事处,先仔细听了我们的工作汇报,然后又亲切地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总书记肯定地说,‘民情流水线’和‘群众工作十二法’都是好的工作创新,要不断完善和总结推广。”

    习总书记所说的“民情流水线”,是2004年西湖街道办事处借鉴工厂流水作业线模式,提出的服务群众的新探索。

    西湖街道位于兰州市南出口的小西湖,这里是兰州通往临夏、甘南及川藏地区的交通要道,素有兰州“黄金旱码头”之称,过往客商络绎不绝。改革开放后,小西湖的区位优势被充分激活,商贸业逐步在这里兴起。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义乌商贸城、西湖商贸中心、六一儿童商城、金府灯具市场为代表的一批批发零售经济体在这里落地生根,交易活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原来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养老、计生、就业等职能被逐步剥离转交至街道。西湖街道办事处成了与辖区群众打交道最多的部门——群众家里生活有困难,要到街道办申请低保;打算生孩子,需要街道办事处开证明;楼下泛臭水,也要找街道办……看似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其实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流动人口多、群众诉求杂等实际,如何办好关系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每一件事,是对西湖街道办处理问题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的考验。

    西湖街道办事处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情流水线”,将解决民生民情问题的全过程,设计成“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道程序,通过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接待日等方式,实实在在解决好群众的多种难心事、烦心事。

    “民情流水线”,全过程监督,高效率运行。“家里没有暖气了”“楼道下水堵塞了”“楼院角落的垃圾没人管了”……群众诸多生活难题,在“民情流水线”上很快得到解决。

    “民情流水线”,不只提高了为民办事的效率,更融入了对群众的真情实感,增进了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西湖街道办事处提出的“群众工作十二法”——宣传引导法、亲情接待法、主动贴近法、换位思考法……十二种方法,将街道与群众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了。

    “民情流水线”实行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街道社区工作的样板。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先后派出考察团前来调研学习540场次,参观人数4500多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我们更加注重以群众的需求为努力方向,不断创新完善服务,丰富‘民情流水线’的内涵。”李静杰说。

    下午4点半,梁家庄社区工作人员王小英准时站到七里河小学门口,等待在这里上学的20多个社区的孩子。

    “王阿姨好!”不一会儿,二年级的庞漫慧和其他几个孩子蹦蹦跳跳来到王小英跟前。

    “小朋友好。”王小英拉着孩子们的手,组织他们站成两队。

    10多分钟,20多个孩子全都到齐了。王小英和另外两个同事仔细清点了人数,带着这些孩子排队向社区办公楼走去。

    办公楼里专门开设了一间大教室。木质的桌椅、彩色的墙壁,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一些儿童书籍和科普仪器。一进教室,庞漫慧就像回到了家,坐在桌前开始做作业。

    “别着急,渴了就喝点水。”王小英笑着摸了摸庞漫慧的小脑袋。

    这温馨的画面源自于“四点半工程”。2006年,西湖街道办事处在征集民意的过程中了解到,小学下午4点半放学,一些家长因上班无法及时接孩子回家,特别烦恼。为此,西湖街道办事处在有条件的社区推出了“四点半工程”,每天下午4点半,由社区工作人员临时照料无法被父母按时接回的孩子。从那时起,无论刮风下雨,王小英都会按时在4点半把孩子们接回社区,直到家长来接。

    “总书记视察后,‘四点半工程’实现了换挡升级,我们整合街道人才资源,让孩子不仅有人照料,而且还能得到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兴趣培养。”王小英说。

    群众有什么需求,街道就想办法满足这些需求。

    西湖街道80多岁的汴秀英老人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后独自居住,吃饭成了一大难题。为了让像汴秀英这样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2008年,西湖北街社区设立了“夕阳乐餐桌”,安排助老员为孤寡老人无偿上门送餐。

    这几年,西湖街道又新建了一家“夕阳乐餐桌”,低偿运营,为街道的几十名“空巢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服务也从单一的送餐扩展至家政、医疗、心理慰藉等方面。

    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妇女文化程度低的实际,2016年3月,西湖街道引进公益机构,在骆驼巷社区开设了“妇女扫盲班”,参加学习的妇女目前已经超过1000人次,一些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妇女已经可以读书看报。

    ……

    5年来,西湖街道办事处的“民情流水线”不断丰富内容,已经由当初单纯的一条“办事线”,变成了一条真正与群众心贴心的“连心线”。

    党建引领 让基础更牢靠

    来到西湖街道建工中街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时,七里河知音艺术团团长杨学仁与一群老年歌唱爱好者正在排练合唱节目。

    今年63岁的杨学仁是一名退休党员,家在七里河西站。加入艺术团的120多位老人中,不少人和杨学仁一样是一名党员,而且不在西湖街道居住。他们热爱唱歌、跳舞、书画,经常聚在建工中街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一起切磋交流。

    时间长了,建工中街党总支提出,建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艺术团党员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个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老人们的积极响应。去年,知音艺术团临时党支部宣告成立,杨学仁成为党支部书记。

    如今,在这个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艺术团的成员们不仅经常在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积极走进兰州市乡村街道,为群众送去文艺演出。

    在建工中街,除了这个临时党支部,还有3个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这些党支部经常开展一些面向社区居民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建工中街西院第一党支部副书记、86岁的退休老党员黄英杰,虽年事已高,却依然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组织党员开展社区服务。他说,党员有作为,人民生活才会变得更好。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目前,社区的146名党员都能及时学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持续得到‘补钙’‘加油’。”建工中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炜说。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湖街道时,曾叮嘱大家:“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希望大家都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为基层搞好工作创造条件。”5年来,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指引着西湖街道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努力向前。

    西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满敬东说,西湖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与社区党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实现区域化共建,发展“大工委”,积极开展“党建+N”多元服务,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动、共驻共建的“一轴三级多元”基层党建新模式,促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得到不断加强。

    “与街道发展有关的重要事项,街道党工委总会和我们共商,听取我们党委的意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党办人事处副处长荔霞说,这几年,辖区单位和西湖街道党工委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合力促发展的新局面。

    5年来,西湖街道党工委通过定期党建联席会,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广泛开展“百家单位共建、千名党员结对”“辖区党员奉献日”等活动,调动了辖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干部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街道党工委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轴心”作用日益显现。

    西湖街道分布着90多个单位和社会团体党组织,包括在职、流动和纯居民党员等在内,共有近8000名党员。2006年,为了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西湖街道发起了“一元钱爱心党费”活动,号召辖区在职党员每人每月拿出一元钱用于帮助辖区困难群众。活动推出后,得到了积极响应。

    “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孩子肯定坚持不到大学毕业。”说起“一元钱爱心党费”,李淑君始终心存感激。多年前,西湖街道下岗职工李淑君的丈夫不幸去世,留下了她和上中学的孩子。西湖街道办事处得知后,把李淑君列为“一元钱爱心党费”的资助对象,资助她的孩子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读完了大学。

    在西湖街道,像李淑君一样接受“一元钱爱心党费”资助的困难群众达到4800余人次。

    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5年来,通过加强基层党建,西湖街道党员干部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干群融洽、社会和谐的新景象。

    沉下身子 让作风更扎实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到西湖街道办事处视察时,街道办的办公地址位于小西湖的一个居民小区内,与西湖北街早市相邻。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前往早市置办年货的群众络绎不绝。

    “早市依旧开着,没有封路,也没有警车开道,总书记乘了一辆大巴车进了小区来到办事处。”西湖街道工作人员何军观察得很仔细,他注意到,总书记穿着很朴素,言语间处处体现出亲民情怀。

    何军回忆说:“总书记在西湖街道视察结束准备离开时,许多群众闻讯赶来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向大家不停打招呼,始终面带笑容。”

    出行轻车简从,与群众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的风格让何军记忆犹新。

    “总书记说话特别随和,让大家觉得特别亲切,就像亲人一样。”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画面时常在宋呈侠脑海浮现。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他的亲民情怀深深感动着西湖街道的每一位党员干部,也鞭策他们更加主动地做好对社区群众的服务工作。西湖街道办事处经济办主任王勇对此深有感触。

    不久前,宋呈侠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得到了不少人点赞。这是一张西湖街道干部职工为65岁失独老人邵世宏过生日的照片。照片里,老人坐在一张桌子前,正对一个生日蛋糕,大伙儿围在他四周,唱着生日快乐歌,老人显得很开心。

    在西湖街道,街道和社区干部职工为失独老人过生日,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全街道9个社区的60多名失独老人,每位老人生日那天,干部职工都会提着生日蛋糕上门,风雨无阻。逢年过节,大家也会登门慰问,为老人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

    见到76岁的李大海时,老人穿得干干净净,正在七里河区怡瑞康老年公寓院子里悠闲地散步。很难想象,前几年,他曾是一位流浪老人。

    李大海是七里河区一家企业的退休人员,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平时孤身一人。2017年的一天,在一次街道巡查中,西湖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主任吕玉梅和同事发现了在街头流浪的李大海。经过多方打听,他们终于查清了老人身份,并为他找了一间临时住所,24小时轮流看护,防止老人再次走失。随后,他们联系老人退休前所在的企业,安排老人住进怡瑞康老年公寓,安度晚年。

    “没有这些好人,我可能还在街头流浪,哪一天没了都没人知道。”说起救助自己的西湖街道职工,老人饱含热泪。有了好的环境,李大海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如今,隔三差五,吕玉梅和同事就会买一些慰问品,前去探望老人。

    今年5月,西湖街道理工大社区68岁的孤寡老人赵军因患肝癌在医院接受手术。老人所在的病房在3楼,没有电梯,手术室在另一栋楼。手术前,理工大社区主任颜为贵和几名社区干部二话没说,像亲人一样用担架把老人抬到手术室,并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87岁的徐英芳老人平时子女不在身边,这几年,西湖街道助老员除了送餐,还时常给老人收拾房子,陪老人聊天。老人逢人便说,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对自己像亲人一样。

    ……

    在西湖街道,这样的“社区好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总书记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想把基层的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断改进作风,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宋呈侠说。

2018-11-23 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 1 1 甘肃日报 c96254.html 1 西湖街道办:联通真心为民“连心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