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22日
第06版:市州观察

两座山的变迁

——临洮县马啣山南屏山生态恢复治理见闻

    本报记者 杨世智 通讯员 刘婷婷

    定西日报记者 王亚海

    近年来,人们发现临洮县境内的马啣山、南屏山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马啣山地处临洮县东北部,最高海拔3670米,常年低温,区域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是临洮县东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和东部重点水源涵养地。

    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无序采石开矿、毁林开荒等活动,马啣山的植被一度遭到破坏,敲响了当地生态保护的警钟。

    2011年,临洮县启动实施马啣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恢复区补植补造、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苗木保存率,加快了成林步伐。近年来,已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以上,栽植云杉、沙棘、落叶松混交林56万多株。如今,当地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云杉、沙棘的成活保存率达到了98%以上,马啣山生态系统明显好转。

    62岁的陈全山是上营乡郝水村人,也是马啣山上营林业站的护林员。眼看着这片山绿了起来,陈全山打心眼里高兴,他说:“现在老百姓都有了生态意识,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马啣山的变化,也是南屏山曾经的经历。

    南屏山,距临洮县城35公里,因山势高如屏障而得名,也是当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每年夏天,南屏山上植被葱绿,空气清新,山下洮河掀浪吐玉,波光粼粼。

    但在20年前,那里却是另一幅景象。南屏林场场长王安林介绍说:“那时候的南屏山,植被少,风一吹就扬起满山的土,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为了让南屏山重新绿起来,王安林带着他的同事们除了完成林区管护任务,做得最多的就是上门入户搞宣传,挨家挨户发传单,向当地群众讲道理讲政策,加大巡山力度,劝阻放牧砍伐。经过不断努力,群众观念慢慢转变了,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当地生态逐步好转。如今,林场面积已达1500亩,云杉、白桦、华山松等树种长势良好,金雕、猪獾、猞猁等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

    生态环境好了,山下的南屏村便做起了“绿色文章”,许多村民陆续开办了农家乐。今年8月,一场以“体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盛会在南屏山脚下举行,露营大会、越野跑、花儿大赛、山地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游人齐聚南屏山。南屏村村民汪志明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南屏山的绿色这么有吸引力。”

    从马啣山到南屏山,这两座山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临洮县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

2018-11-22 ——临洮县马啣山南屏山生态恢复治理见闻 1 1 甘肃日报 c95938.html 1 两座山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