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22日
第02版:要闻

【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四十年,因教育而变

——会宁县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接1版)

    从明洪武六年县城建孔庙、立学官起,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文化沉淀在会宁流传了600多年。如今,走进会宁人家,诸如“画眉笔带凌云气,种玉人怀用学才”这样的对联随处可见。“这里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天起,就会被家里人赋予读书的愿望,读不好书,家长会觉得脸上很无光。”

    1960年,在省教育厅的统筹下,一批高水平教师“空降”会宁一中:数学教师,毕业于西南师范;物理教师,毕业于北师大;外语教师,毕业于北师大……

    这些人来到会宁时,只有20多岁,离开时,都已白发苍苍。这一批教师对于会宁教育的推动作用无法估量。他们为会宁培养出的优秀教育人才,让会宁教育有了良性循环的基石,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会宁人将教育之火手手相传。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曙光普照大地,会宁教育也由此有了质的飞跃。

    采访中,有关会宁人“崇拜”教育的故事俯拾皆是。

    1996年,会宁县老君乡小学准备迁址重建,距离乡政府不远的新址恰好是一片耕地。正在政府左右为难时,获悉信息的当地老百姓,无偿将15亩耕地捐献给了学校做校址。13年后,这座小学的操场需要硬化,学校准备通过捐款方式来筹措资金。学生郭桂亮的家长捐了3元,不要小看这3元钱,这是这个家当时的全部积蓄,就在那天,因为交不起电费了,他家已经停电。

    在会宁,有两道奇特的风景线:晨读的学生和下晚自习的学生。每天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会宁学校的校园里已经有早起的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在轻声地读着、背着,用不了多久,几乎全校的学生都会参加到晨读的队伍中。

    会宁县第二中学是会宁教育的缩影。四十年来,会宁二中的师生们一代代继承和发扬“三苦两乐”教育精神,集中精力创办特色品质学校,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会宁二中的学生宿舍还是平房里的大通铺,最大的一个房子住着20多个学生。如今,学生全部住上了4人间的标准化宿舍,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上床下桌的条件达到了研究生的住宿水平。”会宁二中校长赵洪涛说。

    赵洪涛介绍,会宁二中新宿舍楼自2016年6月新校址启用后投入使用,学生一学期的住宿费为100元。之所以有这样的巨变,得益于会宁县的快速发展,县财政先后投入2.7亿元建设了新的会宁二中。

    会宁二中始建于1963年3月。自恢复高考以来,考取全国高等院校3万余人,先后有49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尤其2005年以来,高考二本上线率有七次名列白银市第一。校友中,有500多人取得了博士学位。

    40年逐梦前行,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年来,会宁因教育在全国知名,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文明的华丽转身。

2018-11-22 ——会宁县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1 1 甘肃日报 c95915.html 1 【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四十年,因教育而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