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培俊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用人腐败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反馈“体检报告”看,少数地方和部门依然搞所谓的“私人订制”,选人用人存在关系化、圈子化等现象。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树立鲜明正确的用人导向,一切以事业为本,一切从需要出发,不看背景、不看来头,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第一风向标”。倘若我们总想着“选自己人”,私下为特定的人量身定做、安排官职,而非真正选贤任能、量才授任,其结果会让“听话型”“服务型”“关系型”干部受重用,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就会“被冷落”。长此以往势必严重挫伤真才实干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千里马”卧槽,“老黄牛”撂挑,关键时刻帐下必定无人可用。尤其是当“为人择官”这种诟病一旦形成“气候”,干部就会信奉“关系学”,热衷于“潜规则”,把个人成长进步寄托于奔竞钻营,误入“找靠山”“拜码头”“进圈子”的歧途,最终滋生贪腐、败坏风气,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搞“私人订制”,本质上是任人唯亲、“萝卜招聘”,最直接的后果会导致选拔程序“空转”,使程序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而将各种不正当的考虑通通隐藏在“正常程序”之中。这样的选人用人,与干部选拔的严肃性、公正性、公开性严重背离,是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如果不加以杜绝,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无法树立,良好的政治生态就无法形成。
既然选人上搞“私人订制”危害极大,那么究竟该如何破除?关键是要盯住“私人”。大凡公权为公、一心为公的人,不会干扰选人用人。所谓“私人”,除了本单位的少数领导干部外,一个招呼,一个条子,甚至是一条微信,都有可能让下面的用人“跑偏”。只有把“私人”关进制度的笼子,使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敢打招呼、下指示,才能有效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防止选人用人“私人订制”,离不开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开启干部选拔工作的“阳光模式”,通过公正透明举措,切实让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选人用人的过程监控中,形成上下内外共同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切实堵住“关系”罅隙,让暗箱操作、违规违纪无处藏身,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导向。唯其如是,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让干部看到奔头、充满信心,才能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