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11日
第02版:要闻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酸雨之都”变形记

——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柳州经验

    开栏的话

    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0月下旬,本报记者深入广西各地采访报道,充分挖掘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全区各族人民展示出的良好精神风貌。为立体全面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西的成功实践,宣传党中央及全国人民对广西的关心和支持,宣传广西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宣传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精神,从今天起,本报开设专栏,陆续刊发记者采写的稿件,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沈丽莉

    提起柳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工业,拥有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还涌现了被誉为“八大金刚”的八家企业(市电风扇厂、牙膏厂、开关厂、合金材料厂、机床厂、仪表厂、糖果厂、冷柜厂)。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和脊梁,百年工业史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质与荣光。

    金秋十月,当记者从柳州市最高建筑——地王大厦303米的观景平台鸟瞰市区,碧绿的柳江宛同青罗带从城市蜿蜒流过,满城苍翠,仿佛置身画卷一般,丝毫找不到任何工业发展留下的后遗症。

    在柳州人看来,自己生活的这座工业城市里,如画美景背后的故事才是他们更加深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雨水下来似醋酸,城里处处‘白面山’”,“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市区的真实写照。由于规划不合理、治理跟不上,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年酸雨率高达98.5%,出现“十雨九酸”的污染现象。在柳州市工业博物馆“生态宜居馆”里,挂有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老照片,市区内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街上行人掩鼻而行、戴口罩骑车,冶炼厂后是“白头山”、蟠龙山下是“黑瀑布”,市区大小30余个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柳江河死鱼漂浮、竹鹅溪污水横流、农田菜地作物倒伏等,一张张图片令人触目惊心。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新世纪初,面对环境污染压力,包括首钢在内的许多大钢厂纷纷外迁,柳州也面临要生态环境还是要工业经济的艰难抉择。一场大讨论后,“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成了全柳州市的共识。

    柳钢作为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先后投入70多亿元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工业三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辅助增长。柳钢董事长潘世庆说,柳钢年产钢从100万吨发展到1250万吨,而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

    启动“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做好沿江两岸55.5公里的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园林景观建设。“通过治理,柳江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接近II类水体标准,在广西37条河流93个重点河段的水体水质评价中位居第一。”柳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该市在对工业园区重新布局时,树立了产城融合新标杆。同时,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改投入机制引导下,技术更新改造提高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经过持续的污染治理,柳州恢复了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并通过“绿满龙城”工程大量植树改善城市环境。柳州“柳江环境整治项目”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也捧回了“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并未止步于此。作为南方城市,柳州雨量丰沛,树木茂盛生长,然而一年四季满眼绿色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2012年,柳州提出打造“花园城市”,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覃国琴说,“我们在城市主干道及节点种植洋紫荆27万株,在春天3月底4月初的时候,满树都会盛开粉红色的花,当时我们就确立了以洋紫荆作为柳州特有的、比较震撼的城市景观,也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城市。”

    每年清明节前后,柳州满城紫荆花相继怒放,形成春潮涌动、花满龙城的亮丽奇观,满城的粉色在柳州人的朋友圈“刷了屏”。“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这是柳州的自我评价。这并非自夸,如今的柳州不仅保持广西第一工业城市的头衔,还以秀美山水、四季繁花吸引着八方游客,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走出了一条工业城市绿色发展新路。

2018-11-11 ——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柳州经验 1 1 甘肃日报 c94136.html 1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酸雨之都”变形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