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09日
第06版:市州观察

银幕记忆四十年

    本报记者伏润之 通讯员张海涛

    从露天电影到院线电影,从一片难求到佳片不断,从排队购票到手机下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影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家住天祝县炭山岭镇的赵玉堂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电影爱好者。

    赵玉堂年少时,电影还是稀罕物。那时,偶尔跟随父亲在村里的临时“影院”看一场电影,对他来说就是天大的享受。“只要放映员带着装设备的大铁盒经过,大伙儿就奔走相告放电影的消息。”赵玉堂说,露天电影一般都在村子的打麦场里放映。白色的幕布被绑在两棵树或者两根电线杆之间,大喇叭也被挂在高处,电影放映机则被安置在场地中央的一张桌子上。“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干部常利用群众比较集中,简短地讲些发展生产、邻里和谐的事情,然后电影就开始放映了。”他说。

    20世纪80年代,电视还没普及,一般家庭很少拥有电视机。“那时,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到附近的学校、工厂去抢位置。有时去晚了,就只好挤在最后几排。”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赵玉堂至今仍记忆犹新,“虽然听不清声音,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1993年,赵玉堂家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很普通的14寸黑白电视机,但已经让全家兴奋不已。“那台曾经陪伴我们多年的14寸黑白电视机是远房亲戚托人从天津带来的。它就像一本历史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让我回忆起青春年少时。”赵玉堂感慨地说。

    当电影从露天进入影院,当高音喇叭变成有环绕立体声的音响,当银幕上的画面分辨率越来越高,麦场、白色幕布以及村干部在电影放映前的讲话永久地留在了赵玉堂的记忆里。

2018-11-09 1 1 甘肃日报 c93975.html 1 银幕记忆四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