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兴国
城市是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城市快速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千城一面、粗糙开发、平庸空间等突出问题,甚至山寨模仿、拆真建假、崇洋媚外等乱象丛生。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城市自身文化和价值缺乏自信,对特色和风貌挖掘不够,对坚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定力不足。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大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强化规划引领,挖掘特色风貌
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特质,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找准城市文化发展定位,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力保障。从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规等规划体系,要贯穿文化灵魂,融入人文精神,做好文化资源的空间化导引,规划配套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格落实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城市黄线管理制度。城市设计要强化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注重城市文化与山水自然的共生关系,着力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从“山、河、湖、园、街、庙、址”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符号,融入新的城市文化体系中,并要强化市民对风貌特色元素的宣传认知。要对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城市主干路、主要广场、节点、滨水带、城市出入口等,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要注重建筑空间尺度,精细化设计城市格局、空间环境、景观风貌,科学控制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要精心构筑城市文化空间形态,把文化根植在城市公共空间,充分体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挖掘建筑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建筑是综合的文化现象,它与场地的关系形成了文脉,并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地理、气候、人文、习俗、政治、经济等情况。要大力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坚持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原创性,在鉴别中传承,在传承中优化,积极应用智慧城市“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引领建筑创新驱动,推进建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现代的、中国的建筑文化。要深刻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的“形、意、理”“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别是城市重要地段建筑物、标志性建筑,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风格和文化。街道是城市的心脏,要着力提升街道空间文化品质,改造城市家具和广告标识,打造浓郁地域文化的街道夜间照明。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注重文化修补,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梳理文化文脉,落实对旧城区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城市天际线、通风廊道及景观视廊、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塑造有文化内涵、风貌特色的魅力城市,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
三、严格依法管理,保护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城市重要的无形文化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紫线管理,实施最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制度。严格依法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功能改善,严格保护古城空间形态,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记载了城市过去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完整、浓郁的传统风貌,而且也表现着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风俗习惯等,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视线通廊和街道肌理的独特性、识别性。坚持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丰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活动,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动力。探索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机制,研究保护和技术及工艺,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科技支撑。
四、建设绿地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绿地文化是城市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点,要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大力建设绿地文化,这是丰富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健全文化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绿地的文化载体和平台功能,根据绿地的不同分类和层次,加强推进绿地文化建设,让绿地借助历史建筑增强文化内涵,促进绿地文化和绿化功能相互协调。严格城市绿地绿线和城市水体蓝线管理,促进绿地与水景观元素美美与共,园林景观和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要广泛利用绿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开展纪念、摄影、主题展览、诗词朗诵、科普宣传等活动,让音乐进公园、戏剧进公园,通过建立不同层次和反映多种主题的绿地文化的形式和种类,塑造城市风情,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绿地文化体系,努力把绿地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作者系甘肃省政协社法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