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泳 通讯员董建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会宁县甘沟驿镇吉酉村村民王仰林一直对小杂粮种植情有独钟。村党支部注入党群创业互助资金后,他便“借机”成立了兴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年多来,合作社利用流转的土地,种植优质荞麦1000亩。同时,采用多元化发展形式,将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作为合作社的主营范围,带动当地贫困户种植荞麦等小杂粮3000亩,发展肉牛养殖户40多户。
“以前,技术、经验和资金样样缺。自从加入了互助会,不仅可以互相学习经验,还能及时解决困难……”王仰林笑容的背后,是会宁党群创业互助会带来的实惠。
独行快,众行远。同样的致富经验也传递给了甘沟驿镇六十铺村。
六十铺村利用灌区和城郊优势,充分发挥党群创业互助资金“穿针引线”的作用,将自筹资金5万元入股会宁天禾种植公司,在土门组建立500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吸收富余劳动力和贫困户就近务工200人次,带动13户贫困户当年实现稳定脱贫。
党群创业互助资金带来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富民产业的培育和脱贫攻坚效应方面,还体现在村集体收入的增加上。
为了切实提高基地带动能力,甘沟驿镇将产业基地面积扩大4倍,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460户,搭建高架大棚2000座,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原夏菜1500亩,为村集体经济直接增加收入2.4万元。
“我们以党群互助、抱团创业、共同致富为主要形式,构建起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集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要素于一体的党群创业互助平台。”会宁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基金投入到当地产业链相对完备且收益较好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每年按照不低于8%的比例保底分红。全县3000多万元党群创业互助基金,每年最低收益也保持在250万元左右……
去年以来,会宁县通过市县统筹、乡镇自筹方式在全县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行动。截至目前,乡村自筹1446.5万元,县里统筹1000万元,省市划拨594万元,使全县284个村实现党群创业互助基金全覆盖。
据了解,为了做大党群创业互助“蛋糕”,会宁县还将通过争取单位帮扶、社会捐助、项目支持等途径,计划于2018至2020年,每年为村集体注入不少于10万元的党群创业互助基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在会宁,田间地头的一个个党群创业互助会,就像一把把脱贫的“金钥匙”,打开了贫困群众的心结,开启着一段段脱贫致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