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1月01日
第04版:廉政视野

【清风时评】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厘米”

    马奋强

    这几年,“最后一公里”是个热词。上上下下都强调打通“最后一公里”,使政令更加畅通,基层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但据笔者下乡调研和日常工作所见所闻,“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厘米”之间的榫口衔接还不完美,在延伸到“神经末梢”、触及“毛细血管”这个环节上还有一点差距。

    何以言此?在民生的褶皱深处感知温度,从生活的肌理触摸细节。到背街小巷走一走,到农家院落看一看,就会感同身受。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工作,在“最后一厘米”处落实得还不够细、不够实。例如惠民政策宣传搞选择,隔壁老王知晓,对门的老李不一定知道,轮到政策兑现时,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厚此薄彼,没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与政策内容有出入。又如,填写各种卡册图表等资料,信息不对称,张冠李戴,有错位。再如,工作有留白、有死角,丢三落四,挂一漏万,不周全。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果说“最后一公里”是过程,是线型的,反映的是效率、节奏,那么“最后一厘米”就是效果,是发散状的,体现的是公平、圆满。千头万绪,殊途同归,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到“最后一厘米”,此处见精神、显作风,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所以要有质感、要给力。来个“大写意”,逸笔草草,粗线条,大轮廓,急急收场,就是“貂不足,狗尾续”,背离了政策的初心,效果也打了折扣,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

    换个角度说,“最后一公里”是面上的,“最后一厘米”是点上的。一旦将就、敷衍,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堵点、痛点,日积月累,积点成面,长此以往,一点之差就成了云泥之别,有时候,一些矛盾就是这么产生的,一些积怨就是这么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际上,这一要求也适合监督工作、适合纪检监察工作、适合所有工作。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厘米”,说到底,就是要有精准的思维、精细的作风、精微的办法,崇尚写实,追求逼真,把各项工作画成“工笔画”,不仅要做到,更要做得好。

2018-11-01 1 1 甘肃日报 c92731.html 1 【清风时评】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厘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