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第05版:理论

努力做好“志智双扶”大文章

    陈 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是在精准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新时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智”和“志”是实现脱贫的内力、内因。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体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思路、扶知识、扶技术,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关键一招的作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群众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这既是巩固当前既有脱贫成果的重要保证,又是未来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

    树立鲜明导向,扶勤而不扶懒。扶贫脱贫,关键在人。物质帮扶,仅能满足一时之需;扶志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扶贫扶志不能只靠口头游说,必须要有切合实际并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一是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纳入脱贫攻坚总体设计。在政策导引上传递强烈信号和明确靶向,断“等、靠、要”念头,使“穷自在”没有市场。二是强化项目资金的科学规划使用。对“精准扶贫”的资金和项目按地区、分类别进行量化分配和科学统筹安排,坚决杜绝重复大力度的捐赠式帮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向贫困群众传递“扶勤不扶懒”行动信号。在帮扶过程中既要注重产业扶贫等“硬”扶贫,更要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输入式“软”扶贫;既要帮,更要奖,尤其对于自食其力、自我脱贫、自生动力强的贫困对象,要大张旗鼓地奖,提振精神、鼓舞斗志、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塑造标杆典型,激发脱贫志气。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人群的物质贫困,更要解决其精神贫困。在扶贫过程中特别要通过树典型、学榜样、立标杆的方式来刺激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力争上游,勤劳致富”的信心。一是抓典型,要选取扶贫起点低、基础差、接地气的贫困农户作为典型,通过深入细致的扶贫工作让他们尽快脱贫,产生“示范效应”,提振身边其他贫困群众的信心;二是学榜样,要着重塑造一批依靠吃苦耐劳、勤奋坚毅而脱贫的农户榜样,通过学榜样的方式引导其他贫困群众感受到“志”的强大力量,产生“刺激”效应,激发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难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三是立标杆,即选择那些脱贫致富思路想法对路、办法路径清晰的农户为标杆,让标杆脱贫农户的脱贫致富经验和方法易于学习复制,产生“蝴蝶效应”,让先脱贫致富的人能够更好带动其他贫困人群,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以此提升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

    健全评估机制,及时提供参考。“志智双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量体裁衣”精准扶贫模式的基本要求,在项目设计、投入、实施、跟进、监督、评估等全流程中,合理划分相关边界,即哪些环节由政府来主导,哪些由社会来承担,哪些工作应该让渡给市场,科学合理界定角色。突出对“软脱贫”的评估考量。在开展脱贫“硬”指标评估考核的同时,加入对贫困群众是否掌握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是否具备一定自我发展能力、是否扭转思想观念等“软”性脱贫情况的考核评估。建立健全双扶项目第三方评估机制,即在项目实施中或实施后,对贫困农户思想认识、知识更新、技能掌握以及家庭管理综合能力提升等相关情况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分析原因并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为政府高效率使用扶贫扶智资金,精细化管理扶贫扶智项目提供全链条政策校准和决策参考。

    充分调研论证,力求精准施策。对贫困户进行物质帮扶只能缓解贫困,对其智力帮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进而致富。实践中,智力帮扶比物质帮扶更需要智慧,因为不同贫困农户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他们对帮扶的需求和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提出扶智方案之前,要开展充分的前期调研。摸清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了解贫困户的相对比较优势,深入挖掘贫困农户的既有资源和能力优势,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智力元素,推动扶智工作快速步入正确轨道。然后,准确设计扶智方案,紧紧把握供需匹配原则,扶智供给以贫困群众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贫困地区的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需求,符合当地的资源禀赋需求,符合贫困农户的能力需求。最后,把握好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原则,避免出现理解隔阂,导致执行偏差。在具体操作时,一要着重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可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二要将扶智方案思路要点与贫困群众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吸收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不断完善;三要在取得共识和认可后,将扶智方案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任务分解,让贫困群众易于理解和便于落实,并在实施过程中再沟通、再交流,形成发现问题、修正方案、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2018-10-30 1 1 甘肃日报 c92268.html 1 努力做好“志智双扶”大文章 /enpproperty-->